刀光与心影:《赴山海》的侠义精神重构与青少年人生观辩证启示
2025-09-16 14: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自从金庸仙逝,中国再无武侠。就像唐吉坷德挑战大风车把骑侠最后的一点尊严弄成笑话,曾经一度红火的武侠题材,基本都沦为鸡肋。但是,最近有一部武侠题材,不落窠臼,写出了新意,这就是温瑞安经典武侠小说《神州奇侠》,而根据其原著改编的《赴山海》也火爆了,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现象级”作品,这不仅重现了一个刀光剑影的江湖,更通过对侠义精神的重构,与当代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精神共鸣。

一、传承“仗义行侠、扶危济困”侠义精神,实现当代重构与转译

毋庸讳言,“该出手时就出手”“仗义行侠、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作为武侠文化的核心,一直以来都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侠义精神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赴山海》在传承传统侠义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背景,对其进行了深刻的现代转译,使其更能引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赴山海》中,侠义精神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主角萧秋水的成长历程,不仅是武功的提升过程,更是对侠义精神不断领悟与践行的过程。萧秋水从最初进入武侠世界时的迷茫与逃避,到逐渐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开始为了正义与公平挺身而出,他的每一次选择与行动,都体现了侠义精神在当代的升华。

古有“桃园三结义”,《赴山海》有“神州结义”。萧秋水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江湖豪杰,为了共同的信念与理想,摒弃门派之见,结义为盟。他们以义相聚,以武相识,在江湖中携手并肩,共同对抗邪恶势力。这种以义为核心的江湖情谊,不仅展现了传统武侠中“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美好愿景,更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强调了团结协作、共同担当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难,往往需要相互支持、携手共进才能战胜困难。“神州结义”所传达的这种精神,正是对当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一种积极引导,让青少年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

以往的武侠题材,缺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剖析,无论是打虎的武松还是抡板斧的李逵,或是金庸笔下的大侠,情感大粗犷犷,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先打杀痛快了再说。而《赴山海》通过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侠义精神在面对复杂人性与现实困境时的挣扎与坚守。在江湖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欲望与追求,善恶并非绝对分明。萧秋水在面对兄弟的背叛、朋友的牺牲等一系列挫折时,也曾陷入迷茫与痛苦之中。但他始终坚守内心的正义与善良,不被外界的黑暗所吞噬。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刻画,使得侠义精神更加真实可信,也让青少年深刻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坚守正义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勇气与代价。通过萧秋水的成长历程,该剧向青少年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怀揣着对正义与美好的信念,勇敢地前行。

二、莫把江湖理想化和浪漫化,提醒青少年切莫“捷径思维”或意气用事。

《赴山海》的主题立意突破了传统武侠的二元对立模式,不再简单区分正邪两派,而是将人物置于道德灰色地带进行塑造。主角团不再是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各有创伤、各有执念的复杂个体。这种设定解构了传统武侠的英雄神话,转而关注江湖中人的内在挣扎与成长历程。作品名“赴山海”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山海既是地理空间,也是人物需要跨越的内心障碍。这种将外部冒险与内心探索相结合的主题处理,使作品获得了超越类型局限的思想深度。

《赴山海》最为突出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建立了古装戏与当代生活的精神连接。作品表面讲述的是江湖恩怨,实则探讨的是当代青年面临的普遍议题:身份认同、群体归属、理想信念与现实压力的矛盾。对青少年人生观的影响而言,《赴山海》呈现出复杂的辩证性。正面来看,作品强调的自主选择、责任担当和友情价值,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主角团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模式,为青少年提供了健康的人际关系范式。作品对多元价值观的包容态度,也有助于培养年轻观众的开放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然而特别需要警惕作品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江湖世界的理想化和浪漫化,可能导致部分青少年对现实复杂性的认识不足。剧中人物通过武学修行快速获得能力提升的设定,可能潜移默化地强化“捷径思维”,与现实生活中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成功的真实规律相悖。此外,作品对暴力场景的美学处理,虽然降低了直接暴力刺激,但仍可能通过将暴力审美化而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微妙影响。

三、如梦似幻的叙事质感,诗化的古代氛围

笔者是影视圈内人士,从专业角度看,该剧在叙事层面采用了多线并行的复调结构,将原著小说中的庞大世界观通过视觉语言巧妙呈现。剧集通过闪回、内心独白和象征性意象等手段,打破了线性叙事传统,创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叙事质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对“武侠时间”的处理——不再是对历史年代的简单复现,而是构建了一个超越特定时代的心理空间,使古代江湖与当代社会形成了精神上的对话可能。这种叙事策略既保留了武侠作品的奇幻色彩,又为当代观众提供了情感接入点。

艺术上有所创新,《赴山海》在视觉表达上融合了传统美学与现代影像技术。打斗场景不再是单纯的暴力展示,而是转化为一种身体叙事语言,通过武舞结合的方式传递人物情感和关系变化。服装设计与场景构建同样值得称道——既尊重历史感又不拘泥于考据,创造出一种诗化的古代氛围。这种艺术处理不仅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让武侠获得了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表达形式。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认为《赴山海》代表了新时代武侠创作的发展方向——在保留类型特色的同时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娱乐性中蕴含思想性,在古典美学中融入当代关怀,其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影响总体利大于弊,但需要教育者和家长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读,帮助年轻观众建立批判性观看的立场,从而更好地吸收作品中的积极元素,辨析和抵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赴山海》的价值最终不在于其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江湖幻梦,而在于激励观众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山海”并勇敢奔赴。青少年从观剧体验向生活实践的转化,或许才是作品为青少年人生观提供的正确启示。


作者:

笔力王永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