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抑或是因为梦想、抑或是因为生计,我们把这一切打包装入人生的行囊,义无反顾远离家乡。不管走了多远、走过多少地方,经历多少艰难与曲折,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故乡依然住在内心最显著的地方。
节日的钟声再一次撞响,浓浓的思念打进行装准备出发。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的年味也越来越浓。一张车票,承载了太多情感,,父母的期盼都镌刻在这张小小的车票上。
在父母眼里,儿女始终是个孩子。爹娘的世界里也许只有儿女,“不论是十年前和十年后,这个世界上你永远亏欠的人只有两个人——那就是父母,父母的世界太小,只装满了儿女。我们的世界很大,常常忽略了爹娘。”
世界所有的爱都是为了亲近,而父母对孩子的爱却是为了分离,分离是为了让孩子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有这么一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郑小三。1998年年仅18岁的郑小三穿上了黄军装走进了黑龙江武警部队。受父母的叮嘱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郑小三勤学苦练,励志成才,由于他突出的表现和优异的军事成绩,2002年郑小三被部队领导保送到黑龙江武警哈尔滨指挥学院学习深造。武警学院毕业后郑小三回到了原来部队,由普通的士官升为排长——连指导员——营指导员。这对一个当年只有初中学历走进部队的普通农家孩子来说,能够拥有这一切是多么的不容易。儿子长出息了,做父母的脸上就有了光彩。每每和人谈及儿子在黑龙江哈尔滨当兵进步的事,小三的父亲郑增群总是一脸的灿烂。
好戏连台,更让郑增群开心的是儿子不仅在部队进步快,还在哈尔滨成了家,儿媳妇是哈尔滨本地人,名字叫黄毅博。要不说这黄毅博和郑小三还真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大学本科文化的黄毅博,要才学有才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要相貌有相貌,高挑丰满的身材,白皙精致的面容,笑起来脸颊就会露两个甜美的小酒窝。儿子在外飞黄腾达,郑增群自然是笑在脸上喜在心头。
2015年,郑小三由部队转业到哈尔滨市老干部局工作,妻子黄毅博随丈夫在哈市创办了汽车驾驶培训学校,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有道是:人生的幸福莫过于身边有父母围炉,膝下有儿女承欢。日子过得再好,父母远隔数千里自己不能尽孝总觉得是一种缺憾。郑小三知道,安徽老家的哥哥和姐姐为了谋生都是举家外出务工,如今父母年纪大了,身边又没个人照顾,让他怎么能放下心来?为此,他多次接父母来哈尔滨,老人家总是推脱说自己不适应城市生活,就是不肯来,直到现在还留守在安徽老家的乡下。
长大后的我们总想要追求更大、更高、更远的梦想,会独自一人离开故乡,脱离父辈的庇佑,学着独自成长。而父母其实也在学习,学着与子女分别,学着习惯无时无刻的想念,学着让子女相信“我在家挺好的,你在外照顾好自己就行。”无论儿女们走多远,就是走不出父母的胸膛。
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既然父母不愿来哈尔滨,郑小三干脆自己回家。每年春节和“十一”长假,只要有时间,只要不影响工作,他都会带上老婆和孩子回到安徽无为县牛埠镇枫林村老家看望父母,陪爹娘温一壶茶,聊聊家常,陪父母走走乡道、散散步,家短里长,闲话鸡毛蒜皮,让父母生活感受到不寂寞、不空虚,让父母感受儿女们的孝顺和人世间温暖。
日常生活离不开经济基础,为了让父母有个固定的经济来源作生活保障,郑小三和妻子黄毅博商议制定了孝敬父母不成文的规矩,从2018年起至今,每月定期由黄毅博给留守在家的父母打上2000元的生活费。
过年回家的诱惑,像是长出的翅膀,纵有千水万山,也挡不住游子归家的念想。父母在哪,家就在哪,年也就在哪!节日就在哪!家庭就好比一棵大树,老人是根,子女是枝叶与果实,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家是每个人的情感归宿,家是在外漂泊人的港湾。回家,牵着父母的手走一走,迎向父母的笑脸一声亲切的问候,让幸福的温馨弥漫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