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下有光 | 少年读书微光集第三辑
2025-11-14 17:3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书页翻动的声响,是少年与世界对话的私语;笔尖流淌的感悟,是心灵被文字点亮的痕迹。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附属小学,阅读从来不是孤单的旅程——它是课堂上的热烈讨论,是书架前的驻足沉思,是家校间共捧书卷的温暖时光。

当孩子们翻开书本,那些跳跃的文字便化作微光:或许是《小王子》里关于成长的哲思,让他们读懂责任与爱;或许是《昆虫记》里的自然密码,让他们看见微小生命的力量;又或许是历史故事里的千年回响,让他们触摸文明的温度。

有趣的唐朝穿越之旅——读《唐朝上学记》有感

徐斓梦    指导教师:张兴玉

最近我收到一本会“发光”的书——《唐朝上学记》。为什么说它会发光呢?因为翻开书页,一个名叫吴有用的男孩就像小太阳一样蹦了出来!他这个名字可太有意思了,每次看到我都忍不住笑出小酒窝。

原来他的爸爸是个“李白迷”,把“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诗当成宝贝。可当“吴”这个姓氏遇见“有用”,就像牛奶撞上柠檬汁,瞬间变成了酸酸甜甜的“吴(无)有用”!这个谐音梗让我笑得在沙发上打滚,连我家的小橘猫都歪着脑袋看我。

最神奇的是,吴有用竟然带着现代作业本穿越到了唐朝!看着他在国子监里用铅笔写毛笔字,用圆珠笔和古人换糖葫芦,我仿佛也坐上了时光机。他跟着李白学写诗,偷偷把数学公式藏在五言绝句里,和杜甫比赛爬树,结果卡在银杏树上被蚂蚁咬了屁股。这些逗趣的画面就像彩色泡泡,在我脑海里飘来飘去。

现在这本书成了我的睡前故事宝盒,每天晚上都要打开看看吴有用又闹出了什么新笑话。妈妈说我现在说话都带着唐诗的韵律,昨天还把“不想写作业”说成了“笔墨纸砚皆烦恼,作业本上生青草”,逗得全家哈哈大笑。原来读有趣的书,真的会让人变得闪闪发光呢!

教师评语:小作者以“会发光的书”为线索,将文学感染力具象化为视觉奇观,开篇即以“蹦出小太阳”的拟人化描写,激活读者的想象。更将“吴有用”的谐音梗比作“牛奶撞柠檬汁”的化学反应,在语言游戏中暗藏诗意,既呼应李白名句的文学基因,又让幽默感如碳酸气泡般跃动于字里行间。最妙处在于展现了阅读对语言生命的滋养。从"彩色泡泡"的意象漂流到"作业本上生青草"的即兴创作,印证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老箴言。

读《三国演义》有感

六年级三班张子墨    指导教师:邢怡

沈伯俊说:“恢宏的气度,开放的眼光,多维多向的视角,将使《三国演义》这部巨著焕发出新的光彩”。"若你走进罗贯中笔下的世界,我想你会惊叹于那精细、有力的文字所产生的魅力,你会沉浸在那烽烟四起,战火不断的激烈场面中,你会敬畏所有好汉身上的英雄气概。读完《三国演义》,英雄们的高尚品质让我的心灵深深的震颤。

这部经典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从黄巾起义到三分天下,最后天下归一。这期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单骑救主、草船借箭”等。

提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永不犯错的人,是智慧的化身。可是,我却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在失街亭一事中,他明知马谡不称其职,却还是派他守街亭,导致失去街亭。可见,真正的英雄并不是永不犯错的,而是犯错及时改正,查找原因,他们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出现错误。而我们小孩子往往出现错误也没有及时纠正,没有及时反思,因此日常生活中就会反反复复的犯错。更不会在失败中三思。后来,我阅读《三国演义》,再次感受到诸葛亮在被刘备三顾茅庐前,多少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所积蓄的能量。才能在乱世之中答应刘皇叔出山平定天下。即使这样一位集才能品德于一身的智者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其关键在于反思问题,不断进取。如果是我,我可能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导致错误越来越大。

在《三国演义》中,不仅诸葛亮的智慧值得我学习,还有赵云的忠心,刘备的仁德和张飞的粗中有细都值得我学习,它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教师评语:小作者抓住经典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学习的对象。指出人物的优点,与自己对比,感叹与之差别,学习其长处。

读《西游记》有感

五年级二班安雨桐    指导教师:陈倩羽 段金宇

当熟悉的旋律“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在耳边响起,电视里孙悟空挥舞金箍棒的身影便会立刻浮现在眼前。这个暑假,我终于翻开了《西游记》原著,那些跃然纸上的文字,比画面更鲜活,让我跟着唐僧师徒,在字里行间走完了一趟惊心动魄的取经路。

《西游记》这部古典名著,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真经的传奇。书中的人物个个鲜活:慈悲却固执的唐僧、忠诚又勇猛的孙悟空、憨厚也仗义的猪八戒、踏实且坚韧的沙僧,他们就像身边真实存在的人,让我读得入了迷。

最让我难忘的,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火焰山的烈火熊熊,连铜头铁臂的孙悟空都难以靠近,可他没有放弃——第一次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扇飞,第二次借到假扇反而让火势更旺,第三次哪怕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也要拿到真扇。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学骑自行车的经历。

那天下午,我推着自行车在小区里练习,刚坐上去就摔了个四脚朝天,膝盖擦破了皮,火辣辣地疼。我揉着膝盖坐在地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心里暗暗想:“太难了,我再也不学了!”可就在这时,孙悟空一次次冲向火焰山的画面突然跳进脑海——他面对的是能烧裂岩石的烈火,我只是摔了一跤,这点困难算什么?我咬着牙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重新扶住车把。这一次,我让爸爸在后面扶着车尾,慢慢找平衡,即使又摔了两次,也没再喊过“放弃”。当爸爸悄悄松开手,我骑着车稳稳地往前冲,风从耳边吹过的时候,我仿佛像孙悟空拿到真扇一样,心里满是胜利的喜悦。

原来,《西游记》里的“八十一难”,不只是师徒四人的考验,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小挑战。学骑车时的摔倒、解数学题时的困惑、背课文时的烦躁,都是属于我们的“火焰山”。而孙悟空教会我的,是面对困难时的那份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哪怕害怕,也愿意再试一次。

合上书页,夕阳洒在封面上,唐僧师徒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西游记》不再只是一本有趣的神话书,它更像一位朋友,在我遇到困难时,悄悄告诉我:“别怕,像孙悟空那样,再试一次,就能越过火焰山。”

教师评语:内容方面:能紧扣《西游记》“三借芭蕉扇”的经典情节,结合自身学骑自行车的真实经历,将名著中的勇气与生活中的挑战相联系,立意深刻且接地气,让读后感不流于空泛。

人物分析方面:对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概括精准到位,“慈悲却固执”“忠诚又勇猛”等表述,体现出你对人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入理解。

语言表达方面:文字生动流畅,如“当熟悉的旋律‘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在耳边响起,电视里孙悟空挥舞金箍棒的身影便会立刻浮现在眼前”,开篇很有画面感;“不是不害怕,而是哪怕害怕,也愿意再试一次”这样的感悟,语言质朴却充满力量。

整体结构方面:从引入名著阅读,到分析人物、聚焦经典情节,再到联系自身、提炼感悟,行文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


作者:

青年文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