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采得“瓶供养”与“供瓶养”不是一回事|争鸣
2021-11-14 19:4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刘雪庵作词、黄自作曲的《踏雪寻梅》选入小学音乐教材已多年,每次唱到“好花采得瓶供养”这一句时,如果没有歌本在手,总会有些疑惑,拿不准到底是唱“瓶供养”还是“供瓶养”。查阅教材,苏少版(江苏凤凰少儿出版社)小学四年级音乐课本上是“供瓶养”,其他许多版本则是“瓶供养”,是教材错了吗?弄清这个问题,当从“踏雪寻梅”的典故说起。

“踏雪寻梅”是一个成语,出自晚唐孙光宪《北梦琐言》第七卷: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后被宋人接受并融合到孟浩然骑驴觅诗的故事中,传为“孟浩然踏雪寻梅”的典故。

明朝诗人于谦《题孟浩然踏雪寻梅》中写道:“满头风雪路欹斜,杖屦行寻卖酒家。万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处是梅花。”明末张岱的《夜航船·雪霜》中解释“踏雪寻梅”: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由此可见,踏雪寻梅的主人公就是孟浩然,孟浩然不畏风雪严寒骑驴寻梅是为了更好地写出梅花的诗意。

当然,回到歌词中,我们已经感受不到风雪的严寒,而是“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仿佛已经在空气中嗅到了初春的气息,“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这时,一个古代诗人(读书人)的形象出现了,寻到梅花,仅仅用眼睛观赏还是不够的,还要挑选一束采回来,用花瓶供养起来。花瓶可以不精美,但花是高贵的。马致远的《江州司马青衫泪》里说:“咱这里酥烹金盏酒,香揾玉人腮;不强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对梅花倍加推崇,哪怕一支非常普通的花瓶,依然能衬托梅花的高洁,若是“供瓶养”,花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反倒是瓶子成了主角,显然有违“踏雪寻梅”的初衷。况且“瓶供”本来就是独立成词的,谓将花插入瓶中作为供品或观赏物,“供养”也是供奉安置的意思,双层含义以示对梅花的尊重,“供瓶养”则完全淡化了这层意思。

从演唱的角度来分析,“瓶供养”是闭口到开口的顺序,仔细体会,能感受到口腔打开的过程,更利于发声,而“供瓶养”就没有那么顺,有点别扭。所以,如果认为“瓶供养”与“供瓶养”是一回事,无需较真,唱颠倒无所谓,那只能说明我们的治学还不够严谨,尤其是小学生的音乐课本,更容不得半点敷衍与错误,教材编撰者要仔细推敲、严格把关。

此歌另一处含糊其辞的就是“灞桥”,有的版本里是“把桥过”,有的版本里是“坝桥过”。“把桥过”明显是一种特别随意的说法,似乎骑头毛驴能过所有的桥,而“坝桥”在苏少版教材中被解释为“有扶手的石板桥”。其实“坝桥”和“灞桥”都是确有其桥,浙江、江苏等地都有坝桥村,但都不是孟浩然骑驴走过的桥,只有长安城(今西安)外的灞桥才是,灞桥的东边就是举世闻名的骊山华清池。孟浩然40岁入长安拜见王维,想来多次途径灞桥。灞桥是个地方,但也成为当时文化现象的象征地,“灞桥折柳”是文人送别的象征,“灞桥风雪”是苦觅诗意的象征,包括灞桥骑驴都已经不是写实,而是一种意境,是悠然自得,也是孤冷清寂。

孟浩然踏雪寻梅,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是“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借物抒情、借物咏志,虽然仕途不畅,人情淡薄,但可以寄情山水,傲视冰霜。小学生自然可以将《踏雪寻梅》唱成像《铃儿响叮当》一样欢快活泼,但如果对歌词及背后的典故了解得深入透彻,演唱时速度慢一些,带着一丝自得其乐、回味悠长,不那么喧闹,不将快乐流于浅表,才是更好的诠释。

吴洪彬/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