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传承
顺义拥有上千年的历史
无数的传说故事散布在潮白河畔
记录着顺义村庄的变迁
蕴含着同宗同源的精神凝聚
顺义融媒推出《一个村名一个故事》系列报道
本期走进顺义区马坡镇衙门村
村庄档案
地理位置:顺义城区西北部,东临南陈路、南临京沈路
所处镇域:马坡镇
成村时间:舜帝时期
村名由来:旧县衙所在地
村名成因
衙门村在顺义旧县城西北5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说在遥远的舜帝时,这里就有人居住,农耕渔猎,并形成村落。舜在当时的地域设二十一牧,衙门村附近便是二十一牧之一。
汉朝时,衙门村为安乐县的辖地。三国时期(约238年)至北魏(446年)200余年间,安乐县治便迁徙到这里。被人们称为“扶不起来的阿斗”蜀后主刘禅降魏后,被封为“安乐公”,这一带曾是他的封地,后废为“安乐庄”。
辽金时,这里仍称“安乐庄”。
明朝永乐年间,这里又大兴土木,修建良牧署。四周筑有城墙,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内建有大堂二堂后堂,设施齐全。
明万历年间,因此地设良牧署,又是旧县衙所在地,故称“衙门村”。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还为这里提过诗。
1753年,乾隆从平谷县的丫髻山降香后在回北京的路上,住在三家店行宫。雨后清晨,空气清新,皇帝顿觉神清气爽,为了体察百姓疾苦,便微服来到衙门村私访。他看到百姓安居乐业,农民在用辛勤的汗水播撒着他们丰收的希望,来到衙门村古安乐县遗址前,心中不禁迸发出怀旧之情,随即咏出—首诗 :
行行过县城,陌柳杨烟轻。
白水桥为渡,青郊尘不生。
藩宜查吏治,保障廛民情。
安乐真安乐,春田遍雨耕。
村庄传说
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讲述的是一条黑龙转世为人降生在衙门村。孩子的姥爷和姥姥因孩子长相怪异,于是把孩子偷偷扔入了山沟,不料孩子鬼使神差的回到了家中。老两口一想,这也许是天意,于是放弃了扔孩子的念头,上去拉外孙,哪知孩子一看以为姥爷又要扔他,突然两脚生风向屋外冲去,李老汉眼疾手快一关门,正好掩住了孩子的黑尾巴,孩子还是留下了,但原来的尾巴被门掩掉了一半。
由于这孩子娘家姓李,又有一条秃尾巴,后来村里人就叫他“秃尾巴老李”。后来秃尾巴老李化为龙形,在衙门村百姓的帮助下打败霸占他洞府黑龙潭的白龙,从此,秃尾巴老李作为一方水神永保衙门村风调雨顺。后来,秃尾巴老李因为造福一方百姓,被玉帝派往东北的大江镇守,这条大江从此改名为“黑龙江”。
因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衙门村过去所建的庙宇和与之相应的求雨活动都与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由于秃尾巴老李传说的影响,衙门村及周边地区形成了特有的文艺形式和民间习俗。如今,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已经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衙门村西侧的溪栖公园,常年有景可赏,四季皆有不同。
千年的风雨洗礼
历历在目的古今来去
衙门村
氤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树木茁壮生长
空气清新,惠风和畅
呈现出一片“安乐”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