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顺义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统筹做好“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三篇文章,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各镇(地区)党委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有效实施路径,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杨镇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重大的发展机遇,立足镇域实际,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组织、人才、产业、文化、生态五大方面发力,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夯实组织基础,强化战斗堡垒
抓好班子建设。将村级班子届中分析与开展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紧密结合,全面梳理换届以来42个村“两委”班子履职情况和党员群众的评价建议,优化村“两委”班子配备,切实提升班子建设科学化水平。
树立优秀典型。全力打造破罗口党建试点村,聚焦林地优势,以党建红心护绿林,探索“林业+”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校村融合发展,与北京城市学院建立合作共建机制,构筑文化氛围浓厚的森林村庄。
完善制度机制。修订完善《村级党支部书记差异化兑现收入方案》,将拆违创无、环境整治、信访降量、招商引资四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奖励范畴,成绩靠前给予奖励,形成干与不干、干得好与坏不一样的导向,激发各村比学赶帮超、创先争优的干事热情。
培养优秀人才,凝聚发展合力
充实后备力量。全面梳理户籍地或长期居住地为杨镇的临聘人员,结合性格、能力等为每个村确定村级后备人选;拓宽村务招录培养渠道,采取镇自招形式,累计招录54名镇级村务工作者,目前已有12名进入“两委”班子。
加强教育培训。针对64名党务工作者每月开展党务培训,围绕党建业务进行专题讲解,全面提升村级党建工作规范性、专业性水平。
搭建实践平台。聚焦招商引资、文明城区创建、拆违创无、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充分给予村级年轻干部锻炼机会,提高参与感和获得感,在实践中提升工作能力,凝聚发展力量。
加强产业建设,实现强村富民
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有机认证”工作助力企业发展有机农业,在草莓种植领域探索推行“企业+农户”抱团发展模式,促进规模化种植,部分种植户的年利润达20-30万元。
推进休闲产业。以打造北京生态湿地第一村为定位,依托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北京市最美乡村公路”环库路,结合村内现有的两千余亩生态林地,形成集观光、餐饮、住宿、采摘、科普于一体的乡村休闲产业体系。
发展集体林场。全面实施新型集体林场建设,优先录用镇域内劳动力,提高村民就业率,目前林场镇域内劳动力66人,占比达88%。通过优化林业景观、提升苗果产业能效等项目,辐射周边农户,带领农民增产增收。
营造文化氛围,培育乡村文明
夯实文化阵地。大力推进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硬件配备,更换村内老旧健身器材、升级改造村健身广场、更新村广播设施。
组织丰富活动。举办端午节文艺汇演、“致敬先辈缅怀英烈”诗歌朗诵等特色节日活动,开展“电影下乡”“星火工程、周末大舞台文艺汇演进村”等,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
传承特色文化。将曾庄村作为文化试点村,以曾庄大鼓为主线,成立村级文艺宣传队;基于“一街龙灯会”队伍基础,先后组织筹建太极队、朗诵队、舞蹈队等各类队伍,获得区级荣誉奖项10余项。
促进环境整治,构建美丽乡村
坚持每日调度。建立党政“一把手”调度机制,整合环境办、河长办等多部门资源,针对重难点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形成上下协调、高效联动工作模式。
实施网格管理。各村按照实际情况划分网格,目前共有370余个村级小网格,指定专门网格员对各自网格范围进行每日自查,根据“农村人居环境检查管理平台”系统数据,健全台账资料,点对点、日比日统计分析整改情况,每三日完成一次全覆盖“回头看”,有效推动环境问题整改。
完善考核奖励。建立分级考核体系,将环境整治成果纳入党建责任考核办法、村规民约,荆坨村每季度进行卫生环境评比,根据评比结果给予不同额度现金奖励,充分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将农村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
下一步,杨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把乡村振兴往“实”抓,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