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名一个故事(之三十六):大崔各庄村
2023-09-03 22:2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村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传承。顺义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无数的传说故事散布在潮白河畔,记录着顺义村庄的变迁,蕴含着同宗同源的精神凝聚。

顺义融媒推出《一个村名一个故事》系列报道,本期走进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大崔各庄村。

村庄档案

地理位置:位于顺义区东部

所处镇域:大孙各庄镇

成村时间:明代

村名由来:明初,崔姓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至此,称崔各庄,后改今称。

村名成因

明永乐元年至十五年,因崔姓移民到此地安家,所以定名为崔庄,后来称为崔各庄。明初,此地归属三河县。据三河县县志记载,该村改称为大崔各庄。

村庄历史

康熙年间,潮白河发洪水,有刘姓祖先刘忠国从潮白河畔的河北村逃到此地,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刘忠国生有长子刘光先、次子刘光祖、三子刘光显、四子刘光耀。长子的后代称为一门人,次子的后代称为二门人,三子的后代称为三门人,四子的后代称为四门人。这是村里刘姓居多的主要根源。同期还有李姓祖先由山西洪洞县逃荒来村居住,与刘姓相邻。

在乾隆、嘉庆年间,有陈姓先人陈富以卖鸡蛋为生。陈富为观音寺僧人送鸡蛋时突然病倒,观音寺主持精心为他治疗。陈富病愈后,为了感谢主持的救命之恩,留在寺庙为僧人服务。后来在主持的帮助下,他买了一块土地,落户在大崔各庄,成了村庄陈姓的先人。

在这期间,还有侯姓祖先侯德启为逃洪水,从潮白河南岸的河南村来到大崔各庄落户。贾姓祖先贾朝龙从通州张家湾来到观音寺拜佛求签,看到观音寺香火兴旺,就在此安家落户了。后来又有胡、张两姓为寺庙僧人服务,也在寺庙前面安了家。

古今景观

景观一:村西看苗,村东吃饭

村庄地处平原,祖祖辈辈以种植业为主。因为村东和村西的地貌和土壤结构不同,所以多年来流传一句话:村西看苗,村东吃饭。村西、村东同时播种,村西地里种出来的庄稼苗又早又齐。可是由于村西的沙性土壤不如村东的黑土地肥沃,所以出苗期村西的景观好,但后期村东的庄稼粮食产量比村西高,村东人吃饭有保障。这和地貌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景观二:三水汇流

三水汇流就是有三条水系分别从村的西北、正北、东北相汇于村庄。大雨过后,村中水流湍急,遇到雨水多的年景,从第一场雨开始直到结冰,村中水道的水流不断。

景观三:一座寺院远近闻名

曾经有一座寺院坐落在村西北,名为观音寺,占地20余亩。村里老人俗称后大庙。

景观四:老爷庙坐落在村中央

曾经在村中央有一座老爷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老爷庙有正殿三间,建筑高大雄伟、前廊后厦、五脊六兽,大殿正室宽大敞亮,室内四周墙壁和房梁都有彩色壁画。

景观五:一棵老槐树饱经风霜

老爷庙现存的一棵老槐树长势其貌不扬,村里人俗称歪脖树。后来老爷庙改为学校后,这棵老槐树便用来挂钟。

如今,大崔各庄村里建有图书室、乒乓球室、球场、健身广场、停车场等便民设施,村民生活越来越便利。


作者:

北京顺义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