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红绳,三缠两绕,寓意着美满团圆、万事如意的中国结在顺义巧娘刘桂华的手中编结而成。最近,刘桂华正在制作充满年味儿的手工艺品,中国结、“大阿福”摆件、龙年剪纸……位于高丽营镇五村的刘桂华工作室里处处洋溢着迎接新春的喜庆氛围。
刘桂华演示制作“大阿福”摆件的细节。
刘桂华教小朋友制作“大阿福”摆件。
“大家先取一块黑色的面团,搓成两头尖中间粗的长条,这就是‘大阿福’的眼睛……”刘桂华正教授村民制作“大阿福”摆件。村民参考刘桂华制作的样品,选取不同颜色的原材料,在手中揉、搓、拉、按,塑成五官、头发、饰品等,一个小时左右,一个个精美的“大阿福”就在大家手中诞生了。
刘桂华(左一)和村民一同为面团上色。
活动室的桌子上摆放着各色的面团,这是刘桂华前一天蒸制调色的面人材料。“制作面人的原料有面粉、糯米粉等。首先要把面和好,醒几个小时,再上锅蒸,最后将蒸好的面团调色揉匀。”刘桂华介绍。这些面团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和延展性,做好的面人不易缩水、干裂,便于长期保存。
面人作品《穆桂英挂帅》。
刘桂华给记者展示了自己花费一周时间制作的面人作品《穆桂英挂帅》。“为了作品更美观,我再增加一些饰品上的细节就完成了。”她揪下一块黄色面团制作了一朵小花,粘在面人穆桂英的头发上。
刘桂华制作的面人、软陶、超轻黏土作品。
“我特别喜欢制作这些手工艺品,从小就跟着姥姥学捏泥人,我也喜欢绘画,绘画的基础对我制作面人也有很大的帮助。”刘桂华说。201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女儿带回来了陶泥、油泥等泥料,需要制作两个人像作品。“我小时候就捏泥人,这个我擅长,就和女儿一同完成了人像作品,后来把剩下的泥料制作成了两头驴的工艺品摆件,女儿发到朋友圈后,获得了学校专业老师的点赞,我就更有信心了。”从那时起,刘桂华开始专心钻研泥人和面人制作技艺。
刘桂华(左一)为村民讲述毛猴的由来。
“最开始就是自娱自乐,身边的朋友看到了也很喜欢,我就开始接‘定制’业务了。后来一些社区、学校联系我,我也会出去授课。”刘桂华说。在授课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市民对剪纸、毛猴、掐丝珐琅、麦秸编织等手工艺品很感兴趣,便开始学习、教授相关技艺。
刘桂华制作中国结。
刘桂华展示中国结作品。
刘桂华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咱们这些极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是好事儿,我会尽自己所能教授、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