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建筑正在全力拔节生长,预计将于年底基本完工,力争在2023年底前具备开放条件。
塔吊林立、钢柱耸立,千余名工人抢抓工期……寒冬时节,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施工现场,一幅幅繁忙的施工图景展现眼前。“粮仓”构造的剧院、形如“赤印”的图书馆、“帆船”模样的博物馆,正在全力拔节生长。
三大建筑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2020年4月先后完成止水帷幕和土护降施工作业,2020年9月29日全面完成工程桩施工,2020年11月21日启动正负零顶板浇筑作业,2021年4月20日、4月30日、6月8日,先后实现首都博物馆东馆、城市副中心剧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主体结构封顶……北投集团三大建筑项目总经理陈宏达清楚地记得项目的每一个节点、每一次突破、每一次新技术尝试。
按照计划,三大建筑将于今年年底基本完工,力争在2023年底前具备开放条件。届时,这里将成为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组团,进一步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求。
剧院
“文化粮仓”
剧院的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高度为49.5米,在三大建筑中,剧院体量规模最大,堪称空间结构最为复杂、系统设计最为多样、科技含量最高的建筑类型之一。
目前,剧院工程已完成外幕墙施工,实现外立面完整亮相。“项目外立面的折线铝板造型复杂多变,设计时采用三维建模,造型种类多,一块一个编号。”北京建工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技术总工付雅娣介绍,整个设计的观感和理念是“徐徐拉开的大幕”,采用三角穿孔铝折板在阳光之下会呈现非常微妙的曲面反光效果,生动诠释了建筑之美。
在建筑的“表皮”和结构的“骨骼”之下,剧院集建筑声学控制、舞台工艺、机械装置、声光电控于一身,对剧院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及运营维护提出极高要求。其内部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围合舞台、观众厅与后台区域,外部遮罩大跨度钢结构网壳,形成宽敞高大的通透前厅,内外部空间均呈现出大跨度、高凌空的特点,而舞台区域由厚度达到500至700毫米的剪力墙围合,起到良好的隔声和隔震功能,让艺术在此生根。
图书馆
“森林书苑”
“叶片”提升到其所在高度,再将转接件通过焊接固定在主体钢结构上……施工现场,中铁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现场技术负责人正在带领工人安装檐口吊顶“叶片”。“在安装过程中,我们通过全站仪全过程观察叶片的安装位置,计算出误差后调节转接件上的对应螺丝,使图书馆挑檐上的500多个叶片每片都精准对位,保证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都在±1毫米误差范围内。”项目总工介绍。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和银杏树叶片,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2.3米。图书馆不仅是阅读场所,还是极具亲和力的公共开放空间,与森林景观融为一体,整体效果更通透。图书馆还采用高度方向无分格的超高玻璃幕墙,由276块玻璃围绕而成,最大限度提升了采光能力,读者坐在明亮的图书阅览区仿佛置身于森林环抱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在内部塑造了两组如连绵山体般的建筑形态。山体结构蜿蜒起伏,自下而上斜跨两侧楼层梁,富有变化又浑然一体,创造出内外交融、相互渗透的空间关系,与森林景观融为一体,增加图书阅览的人文体验。
大运河博物馆
“运河之舟”
大运河博物馆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5米(最高点48米)。在施工现场,工人们正站在曲臂车上忙着安装玻璃,先用电动吸盘将玻璃提升至相关位置,再固定、打胶。目前,博物馆外立面已初步亮相,进入幕墙施工尾声,远处望去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林中的“古韵风帆”,高低起伏的帆船屋面丰富了整个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天际线。
“建筑屋面造型形似风帆,由5个单元、20个钢排架组成,为双向弯曲的弧形。”北京城建集团大运河博物馆项目总工介绍,“风帆”的施工难度非常大,屋盖钢结构面积为3万余平方米,由钢桁架和钢排架组成,最大跨度为40米,单根钢梁最重为48吨,需要安装3000余件完全不同的异形钢构件,总用钢量近1万吨。
此外,为降低可能发生的地震对馆藏文物的影响,博物馆结构按照罕遇地震设防要求设计,采用先进的隔震技术,通过对建筑物的上部和基础之间加设“隔震层”进行减震设计,通过满布在结构柱上的242个隔震支座,将博物馆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分离开。通过安装抗震支座,地震时可以有效消减74%的地震力,最大程度保证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安全。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记者 刘薇
责任编辑 张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