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 多河富水 河润古今
2022-10-13 13: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从万舟骈集的通州,到今天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条穿越历史的运河,让这一片土地厚重润泽,人文丰盛而传奇。大运河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两千多年来,以世所罕见的空间尺度流淌至今,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为世界瞩目。

天空俯瞰城市副中心,五河交汇形成“运河之眼”,这里便是大运河的北起点,也是南方千里漕船进京的终点,放眼望去,水清岸绿、高楼林立、古塔凌云……盛景频频,这是城市副中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城市副中心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以一湾曲水串起沿岸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运河润两岸的故事正以河为谱、以文化为音符,伴随着运河的浪花轻轻吟唱。

千荷泻露桥三个景观层高低起伏,宛若莲叶叶缘。

夜幕中的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灯光璀璨。

通惠河水清岸绿。

漕运码头。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一处长约2.5公里的运河故道被发掘复原。

重构空间

漫步位于城市副中心大运河畔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满目葱茏,自2020年9月底开放以来,这里已成为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部,一处长约2.5公里的运河故道被发掘复原,作为大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曾是明朝嘉靖年间古运河流经之所,也是皇家运粮进城的中转站,漕粮从运河大船卸载到张家湾码头,再从张家湾改成运粮车进入京城,直至清嘉庆中期北运河改道,该河道自此废弃不用。

在“城市绿心”落位之时,运河故道参照乾隆年间《潞河督运图》中的漕运场景“复原”,呈现“一故道两柳堤三景区八节点”的盛景,古运河道与雨水、景观湖、植草沟等构成了水系的汇集和传输。故道上设三座石桥——通源桥、通蒲桥和通蕖桥,常常是市民前往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赏景、锻炼的起点。

“北运河上接通惠河,是古运河漕运的起始地,它的从繁盛到凋敝,也是一条运河和我们民族命运的隐喻。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时代对北运河的再次召唤,所彰显的又何尝不是它渴望走向世界的精神场域,以及文化意义上的寻根和再出发?”著名诗人谷禾在他的新诗集《北运河书》里这样写道。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如今,作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水系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故道已成为网红打卡地,通州独有的运河历史文化记忆正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重生。

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既在时间上流淌,也在空间上绵延。城市副中心通过文物修复和空间复原,使通州八景之一“古塔凌云”再现运河北首。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国保文物燃灯塔是城市副中心标志性建筑,周边古建筑群和景点内文物也分别为市保和区保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参观游览价值。自2019年以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实施了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整改提升工程,以文庙为核心的古建筑群已经基本重现当年的格局,大部分建筑都已在原址重现。

步入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修葺一新的文庙泮桥映入眼帘,汉白玉栏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泮桥是文物,相传是文人进入文庙的必经之路。过去一段时间,桥上罩着玻璃罩,游客只能透过玻璃观察泮桥基座,如今修葺一新的泮桥恢复了蓄水功能,桥上可通行,犹如搭起一座跨越古今的桥梁。

据通州区文旅局副局长盖畅介绍,此次修缮遵照历史制式恢复了文庙历史格局,修补了景区文物建筑的墙体、台阶、瓦片和门窗等,除尘翻新油漆彩画,归整佑胜教寺院门,并重砌了紫清宫院墙。置身其中,距今1400年的燃灯塔就在眼前,远处运河商务区的现代化写字楼尽收眼底,古今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令人震撼。

如今,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已基本修复完毕。据介绍,作为运河游的一部分,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重构的空间将布局中路(文庙)、西路(训导署、明伦堂、文帝祠)、紫清宫等院落,运用AI(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术为游客打造虚拟现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保护与传承大运河沿岸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运河游注入更多“文化味儿”。

重塑魅力

两峰夹天高,一水绕山麓。随着北运河40公里全线通航,其下游28.7公里的河道两岸景观“颜值”也再升级,城市副中心通过疏浚河道、完善绿道、筑山造景形成了“一轴、两带、两山、十三节点”的运河风景线,重塑城市魅力。

漫步运河下游沿岸,胡郎路河段水面开阔自然,两岸繁花似锦,在水湾处,河道两岸两座山峰与北运河蜿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一水穿两峰,山水相望的田园风光。

北运河地处平原地区,山从何来?原来,自2018年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以来,疏浚河道过程中产生了700多万方弃土,就地循环利用,堆砌成了大运河岸边的景观山坡,给城市副中心乃至北京东部市民增添了一处全新的游玩打卡地。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景观绿化负责人林晨介绍,在山的整体设计中,设计了三级道路,两座山的山顶都有一座景观亭,可将运河美景和城市魅力尽收眼中。未来,城市副中心还将在运河沿岸打造北运河水生态蓝轴、左右堤路景观带以及两座山地公园,并将打造13处避险平台和堤路小平台,体现运河地域文化,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作为“北方水城”,城市副中心正在形成“一河一景”新地图,通过河景连通绿道、串联公园、聚集城市,形成步道、河道、绿道、廊道四道连通的慢行系统,编织公园河道一体的休闲圈,打造亲水“城市会客厅”。

位于北运河两畔的大运河森林公园,北起六环路,南至武窑桥,河道全长8.6公里,两岸共有六大景区。月岛上的观景平台可以登高远眺,漕运码头可以划船摆渡,帐篷区域适合全家露营,荷花观赏地盛花期时游人如织,尽享夏日休闲时光。

位于北运河上的千荷泻露桥在今夏火出了圈儿,步道、自行车道与桥身融为一体,三个景观层高低起伏,宛若莲叶叶缘。遇到下雨天,缓缓的水流淌落在露珠般的桥墩之上,呈现“千荷泻露”的唯美景象。游人行走在步道上,宛若沿着荷叶边缘行走,随着起伏,欣赏两岸美景,拥有凭栏远眺五河交汇、源头岛、水乡区、运河公园的绝佳视野。

温榆河14.78公里河道沿岸已形成林水相依、和谐自然的绿色景观长廊。设计方利用沿线的一些浅滩设计出川上云烟、清波洗秋、温榆流芳等多个景观节点,改造边坡,增设滨河步道、台阶和亲水平台,为市民提供了120个正规垂钓区域,让温榆河成为一个与市民共享的开放河道。

潮白河畔,微风轻拂柳枝,几只野鸭不时拍打翅膀溅起水花,一眼望去,心旷神怡。岸边,不少游人选好位置,铺开餐布、摆上零食,惬意地享受假期。这里是一处集森林资源与湿地湖泊资源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景观带,市民可以在河岸上搭帐篷、放风筝,也可以漫步红色步道,或者在树林间享受健身步道、骑行绿道带来的近自然有氧运动,放松身心。

凉水河畔曾经破旧脏乱的滨河路段,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养护焕然一新,春花开,水做底;夏成荫,水丰盈;秋赏叶,水听音;冬赏枝,水成冰……凉水河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结合沿岸植被四季散发的气味,为游人在堤顶、河坡、水边提供多层次休闲游赏空间,远离城市喧嚣,只留眼前河水涓涓、两岸绿植连绵,小凉亭点缀其间,让城市副中心变身为北方的“魅力水乡”。

重现文化

一条碧水挽京冀,大运河串起了沿岸一个个村庄,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也是传承历史的文脉。

历史上,运河船闸保障着大运河航运,使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如虎添翼,让京杭大运河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利”河。随着三道船闸建设完毕,大运河实现省际通航,船闸也成了这条水带上的城市客厅与门面。船闸承载的文化符号,延续着运河故事。

甘棠船闸作为北运河上“第一闸”,“甘棠鱼跃”4个字跃然闸首,浮雕墙上复刻着清朝乾隆年间绘制的《潞河督运图》。从画面上看,河道各种船只有的扬帆离岸,有的落帆停泊码头,拉纤的、卸货的、推小车的,清晰可辨。岸上的古通州城内,仓库、商号、酒肆林立,既有京东商贸中心的繁荣气象,又有水陆交汇枢纽、民生百态的真实写照。

《潞河督运图》生动再现了运河河道漕运经济、商贸往来和民俗文化盛景,如同一张历史照片,记录下运河故事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作家刘绍棠曾写道:“北运河是上京下卫的水路,南来北往的客运和货运大船,多得像过江之鲫,而穿梭打鱼的叶叶扁舟,游览河上风光的画舫,更像满天繁星。”

历史中,繁盛的潞河造就了沿岸景色,通州八景多与潞河有关,如“二水会流”,即潮白河与温榆河交汇于北关外潞河端头,此处有一沙嘴,沙嘴峭立,两河相会,浪涌汪洋,烟波浩渺。明人王宣有诗云:“沙头浪起双流合,云际帆来万国同。鸥破暝烟归别浦,雁随凉雨落高空。”入夜,潞河之上船灯渔火,河汉群星,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王宣诗云:“河海发源通禹贡,华夷归化拱皇州;凫鹥洲渚晴烟含,云水帆樯宿雨收。”

在下游,榆林庄船闸外景观岛上打造的三座浅黄色船帆,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溯源漕运历史和运河文化,特别设计了这三座船帆造型雕塑,一方面重现北运河昔日的繁茂景象,另一方面也成为船闸地标,游客一看到这三座船帆就知道船闸到了。”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运河项目景观负责人周正介绍,三帆雕塑是参考京杭大运河游船1∶1仿真模型设计的景观标志物。

榆林庄船闸的引航旗阵也是选取史料上关于运河旗帜的图案和样式,希望通过这些文化元素,让游客感受古时京杭大运河商贾繁茂的历史盛景。

船闸顶部的观景平台更有看头儿,“榆林回雁”四个艺术字成为乘船游客的打卡拍照点,此景是按照漷县八景之一的“长堤回燕”创作。这里所指的“长堤”也非常有看点,榆林庄船闸南的北港沟河西堤就是北齐天保八年修筑的土长城遗址。

历史记载,榆林庄村是距离运河北起点最近的运河堤内村庄,为北运河、凉水河、港沟河三水环绕。相传榆林庄村名乃乾隆皇帝下江南,行水路上岸御口亲封的村庄。明朝时期,大运河七大钞关之首——漷县关就坐落于此。两百年来,榆林庄人为保护大运河、治理大运河,修堤植树,作出了重大贡献,且留下了真实记载的史实资料。

位于京冀交界处的杨洼船闸,是北运河通州段最后一座船闸。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运河项目负责人介绍,在设计风格上,杨洼船闸的定位与甘棠船闸和榆林庄船闸略有不同,“甘棠船闸侧重展现新时期运河未来愿景,榆林庄船闸呼应运河民俗特色,杨洼船闸则突出的是京城门户特点。”这位负责人说。

昔日运河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舳舻蔽水,运河两岸熙来攘往、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杨洼船闸的景观主题就是围绕“千帆船市”“万舟骈集”的盛景而来,同时,在设计风格上以灰、红、白为主基调,展示城墙、城门等符号,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门户船闸景观。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古闸、古塔、古桥,以及丰富的故事、传说、技艺等民俗资源。将这些显性与隐性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和盘存,形成涵盖文字、图像、视频的数据库,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做足大运河文化带这篇文章。通州区委宣传部文化中心建设科科长马学武介绍,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政策支撑和品牌塑造,城市副中心于2020年发布了《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提出“一河、三区、多点”的布局,是北京市以及运河沿线首个发布此类规划的区县级城市。三年以来,城市副中心共实施了50余项具体工程,并制定台湖演艺空间商业化、民宿发展、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等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不断激发副中心文化产业活力。同时,举办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大运河文创大赛、新区汇、副中心文旅产业峰会等一系列高水平节庆展会活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努力打造大运河文化金名片。

通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戴迎春表示,城市副中心坚持把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承接环球主题公园外溢旅游需求的重要载体,以燃灯塔及周边古建筑群为起点,以运河文化为内核,有机串联运河商务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及三大建筑,构建大运河生态文化景观廊道,打造中国文化世界品牌,形成中外旅游品牌错位互补、交相辉映的联动发展格局,更好推动城市副中心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提升沿线景观,打造生态小镇,挖掘特色路线,整合惠民服务礼包,全面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传承,延伸文化旅游体验,发力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在大运河畔续写繁华。

记者 曲经纬 摄影 记者 常鸣 唐建

责任编辑 朱广帅


作者:

北京通州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