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弦乐《赛龙夺锦》热情奔放,地方戏曲特色音调委婉豪迈……在端午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当天,“走进城市副中心公益演出”——“赛龙夺锦”端午民族音乐会在北京艺术中心绿心露天剧场举办。
本场音乐会是继2023国家大剧院走进城市副中心公益演出之后,在北京艺术中心绿心露天剧场成功举办的第二场公益演出,不仅向社会各界进一步展现了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新格局的初步成果,而且通过“以演代练”,进一步优化了场地设计、积累了运行经验。
音乐会由杨春林执棒中国戏曲学院民族乐团以及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的师生们,联袂献上中国传统民乐名曲、民族管弦乐作品以及京剧选段联唱等十余首作品,为现场700多名观众带来了一场美好的艺术之旅。
热烈奔放的民族管弦乐《赛龙夺锦》拉开了演出的序幕。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欢腾热闹的龙舟赛,被音乐传达出的勇敢、豪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点燃激情。紧接着民族管弦乐《平山遥忆》以河北梆子与评剧为音乐素材,带领观众遥望河北平山西柏坡,追忆峥嵘岁月,赓续革命精神。中国戏曲学院京昆系的优秀学生们带来的京剧联唱《三家店》《穆桂英挂帅》《打龙袍》《铡美案》选段,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琵琶重奏《十面埋伏》带领观众穿越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再现了惊险激烈的战争场面。民族室内乐合奏《老腔儿》则带领观众踏上三秦大地,秦腔的板式、调式和陕西地方戏曲的特性音调苦音交融汇聚,使得乐曲委婉、豪迈,充满韵味。
扬琴重奏《夜深沉》将扬琴语言与京剧元素创新融合,打击乐重奏《冲天炮》轻松活泼,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以及强烈的时代气息。接着,一首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演绎出百鸟和鸣的恢弘气象。整场演出在板胡协奏曲《洪湖人民心向党》中走向尾声,也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参与本次演出的中国戏曲学院民族乐团近年来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音乐传统为宗旨,探索民族音乐、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方向,创作并首演了一批戏曲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此场演出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与国家大剧院“引领、传承、创新、开放、包容”发展理念相契合。
通州区部分街乡群众代表,三大建筑参建单位职工代表,相关政府机关单位代表等携家人共同观看了此场演出。“好一个‘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位通州区市民惊喜于绿心露天剧场沉浸式的声音体验。“我们打造的沉浸声系统让沉浸式区域达到80.8%。”现场工作人员说。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让观众能更好地体验声音艺术的魅力。未来,森林音乐会、多元戏剧及舞蹈、沉浸式表演等多门类演出,以及各类艺术普及活动将在这里上演,让观众在拥抱自然的同时体验艺术之美。
据悉,北京艺术中心计划于今年10月正式开幕,开幕前还将根据各个室内剧场的建设情况,继续组织测试性演出,并邀请通州区各街道的群众代表共享文化大餐,进一步发挥北京艺术中心这一城市副中心文化地标的作用,助力城市副中心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及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关新闻
“台湖星期音乐会”上演打击乐专场
陈冰野与朋友们共同带来了“实验即古典”打击乐专场音乐会。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讯(记者 高倩)午后的暑热与蝉鸣,在步入国家大剧院台湖剧场后,被舞台上清风般的乐音吹散——丹麦作曲家珀尔·纳尔戈尔的《易经》第三乐章以“巽卦 柔得其宜”为标题,主奏乐器卡林巴通透悦耳,磬和铃铛更添空灵。昨天是端午假期最后一天,打击乐家陈冰野来到“台湖星期音乐会”,与倪冉冉、魏然、马远等朋友们共同带来了“实验即古典”打击乐专场音乐会。
一个多小时里,风格多元的曲目接连上演,陈冰野几乎全程都在台上:安倍圭子作曲的马林巴独奏《诠释“道”》以洞然的琴音叩问内心;刘恒作曲的《土星光环》中,4位演奏家渐次登台,环绕着一起敲响象征着土星的马林巴,他们手中的鼓、镲声响闪烁,如同环绕在土星周围的美丽光环;弗雷德里克·热夫斯为人声和打击乐而作的《献给大地之母》有一份质朴粗犷的况味,陈冰野席地独坐,敲响4个陶制花盆,同时轻轻吟唱着公元前7世纪的同名赞美诗;刘刚创作的《雅拉》在六重奏版本再次加入新的元素,苍凉高亢的藏族风情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
“从前我只在交响音乐会里零散听到过一些打击乐,这场演出让我第一次特别清晰地看到了这么多打击乐器,真的大开眼界。”观众尹先生说,“能用几十元的低廉票价,欣赏到演奏家们投入用心的精彩表演和这么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品,非常过瘾。”散场后,尹先生和家人手拿印有演出海报的节目单,在台湖剧场门前合影留念,音乐和艺术为他们的端午假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记者 关一文
责任编辑 李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