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正式命名,预计9月竣工,年底投用
2023-07-27 16:0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备受瞩目的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已确定正式名称,分别是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目前均已全面进入内部精装修阶段,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预计9月底实施竣工验收,年底将投入使用。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角,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共享配套设施及轨道预留车站五个单体建筑组成的三大建筑项目现场建设正酣。其中,三大文化设施均已实现外立面亮相,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室内装修,为迎接竣工做着最后的准备。历经近4年建设,“三大建筑”将于今年年底对公众开放,已确定正式名称分别为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和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分别由国家大剧院、首都图书馆和首都博物馆管理运营,为千年大运河增添闪亮的文化明珠。

“三大建筑”项目设计方案均通过国际征集产生,出自世界一流建筑设计团队之手,充分体现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副中心建设要求。作为“文化粮仓”的北京艺术中心,4000余块折线铝板组成的外立面如同舞台大幕徐徐拉开;内部舞台尺寸同国家大剧院基本一致,可以实现大剧院演出剧目在本项目“无缝衔接”、同步上演。由银杏叶片造型构成的“森林书苑”北京城市图书馆,如同一方“赤印”矗立在大运河畔,在图书馆的地下,还埋藏了一个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智慧机械书库”,其藏书量可达650万册。机械书库通过自动数据,能够在5-10分钟内自动把读者需要的图书检索出来。停靠在城市森林中的“运河之舟”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文物的安全,建设人员在建筑上部和基础间加设了一个能够“化劲”的隔震层,如遇地震发生,能有效消减74%的地震力,最大程度保证了建筑主体结构、室内重要设施和文物安全。

与三大建筑同时建设的,还有建筑面积约25.5万平方米的配套设施,这片由三大建筑围合而成的商业共享空间,集商业配套、共享停车、地铁交通、能源保障等功能于一体。未来,市民可以乘坐M101或M104地铁线抵达北京大剧院站,经由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直接进入三大建筑参观游览,据测算,平均步行距离约300米、步行时间约5分钟。未来,这里将成为整个区域的公共交通枢纽和游客往来聚集的活力中心。

记者:吕雪莹、付涛

责任编辑:王超


作者:

北京通州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