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大院文化”也能潮起来,石油共生大院“欢迎来打卡”
2020-12-11 16: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石油共生大院工业感十足 田峰/摄

“大院儿”在今天的年轻人眼中一定是个比较“复古”的词汇,残留在印象中的画面可能有老旧的砖房、土铺的操场,还有走一路都是“叔叔、阿姨”的亲切熟悉的安全感。随着时代变迁“大院大所”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2020年10月,与新事物接轨的老熟人学院路街道“石油共生大院”正式亮相,各类创意文化相结合的大院儿也“潮”了起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运行,这两天,石油共生大院向大家发出了“欢迎来打卡”的邀请。

“共享文化”依然延续

石油共生大院也叫学院路街道20号院,建成于1953年,目前大院里有四家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化化工科技总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还有两个社区,石科院社区和石油大院社区。对于老一辈来说,大院生活空间共享、信息共享,甚至很多生活配套也是共享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石油大院中部偏西平房区域成了“四不管”地带,有的单位和租户盖起了违建,搭起了围挡,还出现了修车、喷漆、小餐饮等业态,不仅环境秩序脏乱,安全隐患大,也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时下,共享单车、拼车、拼单等共享经济成了新的服务模式,石油共生大院的服务定位也不例外。为了彻底改变环境秩序,满足周边居民的生活需要,在规划设计之初,街道就提出了打造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的“共生大院”理念。2019年5月11日,学院路街道组织召开了石油“共生大院”筹建座谈研讨会,拉开了大院改造的序幕。来自清华大学、市委党校的专家学者,北京春藤、夕阳再晨、北京联讯科技、美团等社会组织和单位负责人,街区规划师、社区营造师及街道相关科室、社区居委会各方力量参加,大家从各自专业角度对“共生大院”设计理念、功能定位、空间规划、组织孵化、运营管理和后期维护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了宝贵建议,尤其针对智能科技运用、志愿服务、停车设施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据学院路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更好地完善石油大院改造方案,街道先后组织各方力量开展了12次功能“体检”,拆违整治550平方米,召开研讨会、征求意见会10余次。最终确定了“共享文化”为基础的建设宗旨,即通过项目优化提升石油大院街区公共空间资源利用效能,通过街区更新提升街区居民生活品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大院由“生人社会”到“熟人社会”的转变,通过单位和居民深度参与,重塑邻里关系;探索大院单位治理新模式,通过各家让一步、扩大同心圆,实现“共商共治共享共升”,破解基层治理的难题,打造学院路新地标。

新网红打卡地即将上榜

走进占地8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余平方米的石油共生大院,工业感十足的创意风格迎面而来,在冬日的寒风里,巨大的钢管、裸露的红砖墙体、锈迹斑斑的巨大机械“遗迹”,都传递出石油工业硬朗的风格与极为贴合石油精神的艰苦朴素的作风。据了解,新生的石油共生大院是集党建空间、文化空间、亲子空间、健康空间、美食空间、便民空间、街区工作站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吃、喝、玩、拍”网红打卡地具备的功能这里样样齐全。

咖啡厅、书店、空中连廊、文化舞台,文化风与工业风相结合的建筑中,沿着钢结构的选装楼梯向上,是充满了视觉效果的阅读空间,每一个转角都可以遇见不同的风景,收获不同的书籍。由书屋通向室外的“空中连廊”,巨大钢管的孔洞中,露出被切割成几何形状的蓝天与白云,像是小时候爬滑梯会经过的通道,通向开阔的平台,在这里喝杯咖啡,看看书,哪怕是发发呆,都是最好不过的闲暇时光。

“餐饮区的外围,橙色象征着石油人的不屈和乐观,灰色代表石油人的朴素和平和,绿色象征儿童的成长与未来。”街道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在大院的设计中颜色选择都与主题相呼应。靠南侧的院落是亲子空间和便民空间,院子中央一座围着树建造而成的大滑梯非常吸睛,古树参天,儿童嬉戏,象征守护也象征传承。大院儿一圈10余间屋子,健身、保健理疗、日间照料、便民洗衣、便民理发,居民生活中需要的琐碎小事,在这里都能解决。

记者从学院路街道了解到,今后在石油共生大院举办的各类活动都将开放线上公众预约参与,相信不多时这里就会成为海淀区又一网红打卡地。

“后大院”时代的社区治理

在管理方面,石油共生大院积极倡导“政府+单位+社会+居民”四方共建,内部采取“院委会+督导组+顾问团+社会组织+志愿者”五方运行模式,活动场所每天开放,采用“免费+部分低偿”的模式,在建筑外立面上保留工业记忆,又结合现代化艺术与服务功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与精神的强烈冲撞,被称为社区治理体系中的“798”。

据了解,“石油共生大院”项目立足于“后大院”时代的社区治理,依托石油大院老旧平房建筑和院落文化肌理,由学院路街道牵头,在各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下,通过党建协调,联合各权属单位,在系统的大院“体检”基础上,整合利用大院低效空间实施“社区针灸”,以共同的石油文化底蕴为纽带,在石油大院西门平房区域共建公共空间。

共生大院在前期“疏整促”以及拆违、治脏治乱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单位和居民的意见,秉承“共建、共融、共治、共享”的建设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四区联动、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模式,本着“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群众导向、结果导向”的原则进行机制创新设计,实现了新老建筑共生、居民与职工共生和各类文化的共生。

石油共生大院坚持服务社区、服务单位、服务居民、服务社会的要求,成立了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设立了平安建设工作站、警务工作站、社区议事厅、人大代表工作室、政协委员联络站、退役军人服务站、心理减压室、零距离工作室,组织大院单位签订了《大院文明公约》,建立了组织共建机制、议事决策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赋予了石油大院新动能,提升了新品质,展现了新生机,迸发了新活力。

作者:陈乃禾 田峰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