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专家进校园,“最酷叔叔”带来“神奇自然界知识脱口秀”
2022-03-22 19:3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小熊猫不是熊、不是猫、不是熊猫,也不是干脆面上的浣熊,它就是小熊猫,和黄鼠狼是近亲。

从眼镜猴的头骨发现,它的眼睛占到了整个头颅的二分之一。

树袋熊,袋鼠,袋獾……澳洲有袋类现存接近200多种,其中袋獾会发出响亮吵闹的尖叫声,它们的咬合力大到可以咬碎人类的骨头。它们会睡在猎物的身体里。然而袋獾却是濒危动物,一种真菌引起的面部肿瘤疾病正在夺取成千上万袋獾的生命。

在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学科周活动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教授,为初一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的世界动物科普讲座——《到哪里去找最酷的野生动物》。

课堂上,张教授介绍了世界上的动物是如何根据它们所生活的不同区域环境进行划分,以及动物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等内容。通过张教授的介绍,同学们了解到了很多濒临灭绝的动物。此次活动唤起了大家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初一2班吴巳宇同学说:“这次生物讲座使我受益良多,知道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开拓了视野,见识了很多从未见过的奇妙生物,感谢授课老师为我们带来这一堂精彩的生物讲座。”

初一3班左紫涵同学说:“通过这堂讲座我了解到,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科学家们呼吁我们保护野生动物。其实,保护了野生动物,同时也就护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后我要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石油分校的校史上,几乎每个学期都有精彩纷呈的学科周活动,学科文化节将课堂领域不断拓宽,延伸至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科周活动丰富,形式多样,曾举办过实验秀和各学科竞赛,还有精彩的剧目、讲座、校园定向越野、辩论、生态瓶制作等活动。

▲地球物理学教授徐文耀讲授《假如地球不再宜居》科普讲座

▲学科周物理飞行器比赛

▲学科周水火箭制作和发射比赛

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杨向东告诉记者:“举办此次讲座,是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指引学生跳出课本和考试范围,鼓励他们发展兴趣和爱好,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通过由课内到课外,由课本到大自然的知识延伸过程,在展现和欣赏生命的神奇和美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生物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生物学理念。”

2014年5月,石油分校被评为北京市唯一的一所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科普教育基地。8年来,学校每年都会请3-6位演讲团中的老科学家,为同学们做涉及各个领域的科普讲座,生物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讲座之一。

张劲硕教授是科普团里最年轻的资深动物学家,他的课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对纷繁多样的生命的热爱,学生们特别喜欢。“每学期我们都会邀请张教授给初中同学们做讲座,他讲过的《动物行为趣谈》《我们弄错了的动物知识》《蝙蝠的趣闻轶事》,以及这次的讲座《到哪里去找最酷的野生动物》,为学生们形成保护濒危物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生命观有重大的意义。” 杨向东说。

为了让学生们从小养成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在石油分校一堂堂自然教育、生命教育的课正在上演。每年初二生物老师都会带着感兴趣的学生们参加市少年宫举办的观鸟大赛,通过学习和现场观测,了解北京鸟群的分布状况和生存状况。

“在分辨各种鸟的叫声和形态特征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欣赏和赞美大自然的多样之美,也领悟了生物与环境、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科重要理念。老师们还带着学生照顾校园内的小猫,有的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宠物,如蜥蜴、龟、鱼带到学校,学校为这些学生专门开设了《宠物赏析》自主社团,为同学们搭建欣赏、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 杨向东告诉记者。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保护动物

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就是保护人类的家园

让我们携起手来

保护动物 从我做起

记者:刘畅

编辑:于湉湉

责任编辑:魏颖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