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功能很好用,我识字不多,用它可以让我知道孩子们在群里聊什么。”64岁的朱阿姨如此评价微信“听文字消息”。尽管朱阿姨识字不多,但是微信“听文字消息”帮助她也能像其他人一样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便利。
2022年4月,中关村软件园企业腾讯旗下的微信产品正式上线“关怀模式”的“听文字消息”功能,帮助不识字/视力不好的用户,尤其是老年用户平等地获取信息。近日,腾讯发布微信相关数据,截至今年5月,已有4615万用户开启了微信“关怀模式”,2295万人打开了“听文字消息”,“听文字消息”每天读出12亿字,累计读出约2531亿字。
跨越数字鸿沟 享受数字化生活
现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高龄化、空巢老人问题日益突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已达到2.64亿,占总人口的18.7%。有近1.4亿老年人对数字化不适应,还在使用功能机或者使用智能手机但不会上网,在网络上呈现“沉默”状态。
根据中国信通院于2022年公布的调研资料显示,对于老年人来说,在使用数字技术和产品时,往往存在不敢用、不会用、不好用三方面的问题。60%以上的老年人不敢用电子支付,担心钱财损失,担心扫二维码时钱会被扫没了;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担心账号或密码被盗,30%的老年人担心手机设备中病毒。80%以上的老年人遇到过弹窗后无法返回页面的问题,30%以上的老年人担心手机坏了,60%以上老年人用关机重启的方式解决。与此同时,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应用的障碍因素,图标、文字太小看不清的占比约50%;步骤太多功能太复杂的占比约30%。
2021年,工信部启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在工信部专项行动的指导下,微信积极开展适老化及无障碍的改造升级,通过产品能力的优化帮助银龄群体享受数字便利。2021年9月,微信上线“关怀模式”。在“关怀模式”下,微信APP内的字体、按键变大,色彩变强,手机界面明显简化。
但在数字工具呼啸而来的现代社会,适老化远不止是调整软件界面这般简单。许多人遇到了朱阿姨一样的难题,数字工具所要求的识字门槛和视力要求,成了识字不多群体、视力障碍群体享受数字生活便利的一大障碍。
开展用户调研 优化“关怀模式”
开发一个识字不多的老年人也能“玩转”微信、有视力障碍的人也能通过微信和亲朋好友愉快联系的功能,是微信团队在了解到千千万万个“朱阿姨”的需求后的第一反应。为此,微信团队快速投入人力进行“听文字信息”功能的开发。
用户更新至最新版微信后,可通过“设置—关怀模式—听文字消息”开启“听文字消息”功能。开启后,轻触“单聊”“群聊”中的文字消息,即可听到朗读。
功能上线后,微信团队积极听取用户反馈,针对产品能力进行持续的迭代升级,“最早上线的时候,这项功能的名字为‘朗读文字消息’,但很快我们的团队小伙伴就发现,‘朗读文字消息’很容易让用户误解。”微信相关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用户以为要自己去朗读文字,觉得很懵,也不会想要去尝试使用。”基于此,微信团队将功能名从“朗读文字消息”改为“听文字消息”。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是,同样搜索微信号后加好友的按钮。在过去的版本中,需要在屏幕上一直划到最底部,才能找到“加好友”的按钮,但是在新的微信版本中,这个按钮已经悬浮起来了,无论是否上下滑动,都能直接找到它。
据一位年轻的微信团队成员说,这个细节的优化是他本人跟一群阿姨们跳广场舞时激发的灵感,“大多数产品我们可以代入用户思维,但是青少年和老人,我们只是曾经成为过,或还未成为。因此,为了开发主要为老年人、身体障碍人群使用的‘关怀模式’,开展用户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搜索微信并添加好友,是该成员与老人见面相识后的第一个微信操作,但很快也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老人们在搜索完他的微信号后,面对长长的信息栏,一时竟不知道往下划,而那个硕大的“加好友”按钮就藏在手机屏幕之下的地方,没能被挖出来。
数次发生后,这个问题成了团队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反复发生,很大程度反映了用户的普遍性困难。于是,我们将‘加好友’按钮悬浮,变成了微信一个新的通用功能。”该微信团队成员表示。
从“听文字消息”到“按钮悬浮”,微信不断优化细节,让产品更加适合银发一族。在今年3月,微信也顺利入选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互联网协会遴选的全国44个“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优秀案例”。
微信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微信的适老化改造,并不仅仅是将字体、按钮放大,而是把几乎所有页面进行改造,甚至因适老化改造带动整体产品改进。”他表示,未来,微信也将持续进行适老化能力的建设,并切实贴合银龄群体、障碍群体的实际需求,着力解决他们在融入数字生活的各种困难,提供更为便捷的数字生活体验。(记者 郭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