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田园大文章——西农投资依托“农产融合”打造农业科普教育高地
2023-12-06 08:3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工艺师傅在水果上“秀”刀工,雕刻出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

“这是什么?好神奇!好大的南瓜。”“我还想多做几个糖葫芦!”11月4日正值周六,在西山农场自营果园内,前来体验的同泽园、北安河社区的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参加农业实践活动。可看、可感、可互动的农业科普实践,不仅让孩子们从中学到了科普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华农耕文化的精髓。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一直是北京西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农投资”)农业产业板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农投资党委深入挖掘海淀区北部地区文化资源,努力讲好西山农场历史文脉故事,依托大西山旅游资源和果品多元化的自营果园,构建“西山+农旅”提升项目,推动农业科普示范园建设。

打造田间“课堂”推进农业科普教育

“红薯营养价值丰富。特别是秋冬季节,吃烤红薯有辅助降血压的作用。红薯之所以有调控血压的效果,是因为红薯中含有丰富的钾元素。当高血压患者适量食用红薯,补充足够的钾元素,就能促进血液排出多余的钠离子,能控制血压……”在西山农场,工作人员正向同泽园、北安河社区的孩子们讲述红薯的生长周期、品种、功效等。

随后,一起挖红薯、清理红薯尖等户外农趣体验,更是锻炼了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我想摘红薯尖。”“我负责挖红薯。”“我来捆扎归类。”……农场里,孩子们正挥舞着锄头,翻泥土,大家互相配合,挖的挖,捡的捡,装的装,不一会儿,红通通的番薯装了一大筐,欢声笑语在田园间回荡。

记者了解到,作为海淀区以农立场的国有企业,成立于1957年的西山农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肩负着科技示范、产业引领、农学教育的职责使命。西山农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果林资源,积极发挥自然科普实践基地作用。据统计,为了让孩子们在农耕体验中,能学到更多的农学知识,丰富孩子的动手体验,西山农场目前已经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农耕文化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了“西山劳动教育实践课”“志愿家庭文明果行动”“品西山魅力、享农旅乐趣”“庆丰收·促和美”西山农场丰收节活动,以及“西山小农夫”“西山家”“西山红”“果树成长我成长”“勇敢的小卫士”“老北京糖葫芦制作”等特色农耕体验活动,今年累计服务5000余人次。

“我们的初衷就是,让小朋友们在这里体验田园种植、采摘、美食烹饪、农事体验等自然劳育活动的同时,更是让他们在探索、玩耍的同时学习自然知识。”西山农场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经理陈爱巧告诉记者,近年来,西山农场致力于发展精品、安全和科技农业,积极探索“农业+教育”发展模式,开展以农事科普教育体验为提升点,积极开发农场体验项目。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农投资党委积极对西山农场进行调研指导,强调要以自然赋能深入挖掘农业多元功能,推动西山农场建设成为将自然学堂、农耕文化、传统美食相融合的科普教育综合基地,创造西山农场独特的农事乐趣。期间,西农投资通过指导西山农场与北京市休闲农业专家开展座谈,组织党员职工到五星级休闲农业园区小毛驴市民农园、京林蔬艺上庄园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等方式,学习了解农业产业发展前沿动态、示范农业科技引领水平、农业产业融合多样化方式等。

西农投资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利忠表示,做好农业科普教育文章,就需要西山农场党员干部聚焦主业,转变传统农业经营思维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从建设智慧农园入手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信息科技发展方式,实现园区生产、管理、销售以及经营模式的升级与创新,以及对园区环境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挖掘农耕文化,突出品牌定位,满足产业融合升级,打造多个农旅融合综合体等都是西农投资下属西山农场当前的工作重点。

科技赋能强化农业科普示范效应

“西山农场是全国第一批从国外引进优质苹果的农业单位,创新实践了保护地栽培、矮化密植、痕量灌溉、铺设园艺地布保水等新方式;我们还先后更新引进了瓦列里、萨米特、布鲁克斯等国外樱桃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种植了高架无土栽培草莓,创新开展林下种植……”农场技术员李鹏告诉记者,“以科技赋能,开展保护地栽培,良好的基础条件为我们农业科普教育提供了原生动力。”

“它们都开花了,什么时候能长出大草莓呢?”在西山农场高架草莓种植示范基地大棚内,工作人员面对孩子的提问,很是耐心地讲道,“这叫高架草莓,你看这一排排长势旺盛,说明它们很健康也不容易生病,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即将到来。”  

记者了解到,西山农场大棚里的高架草莓,依托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自动补光、自动控温和水肥一体化。李鹏还告诉记者,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高架草莓的果实颜色更均匀、硬度更高、品质更好,能够高效避免土传病害和连作障碍,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良好的采摘环境,可为孩子们提供更长周期的研学实践。

不仅如此,西山农场创新开展的林下种植,例如在桃树地非生产季节种植蘑菇,首批实验种植赤松茸等,不仅利用了果园富余空间以及相对闲置的劳动力,还提升了林果的附加值和效益。“出菇结束后,剩余的基地原料就地还田,为树体生长提供丰富的腐殖质营养,促进果园增产增收增效,形成了’农业废弃物-果园林下-菌菇生产-有机质还田’的生态循环栽培新模式,实现林上、林下经济双丰收。”陈爱巧表示,西山农场通过科技赋能,多举措丰富自营果园种植经营品类,提高产能,增强农业科普示范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西农投资党委积极引导西山农场着重良种培育技术攻关,做好新品开发,持续强化新品培育。“我们是研究农业的,满脑子想的是如何生产高品质产品。”李鹏讲道,“在果品方面,我们农场6亩多的老樱桃树地准备开春更新品种,计划改成新品种的桃、苹果、梨。同时,在桃地新建蘑菇棚,进行交叉立体种植。”

以农场品牌效能为科普教育助力

“水果雕刻区的工艺师雕刻出丰收硕果,西山摄影馆、西山红涂鸦等地方吸引了很多参与者打卡拍照留念。”工作人员讲述着西山农场2023年开展丰收节的精彩活动片段。工作人员表示,活动的快速“出圈”,也吸引了更多的团体前来农场组织农耕科普体验。

近年来,西山农场转变果品种植销售的单一模式,以打造精品农业、安全农业、科技农业、旅游农业作为经营理念,先后认证了北京市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获得了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采摘篱园、海淀区精品农业示范园、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海淀区科普教育基地等多项称号。这些荣誉的“加持”均离不开西山农场农业科普教育的品牌塑造。

今年以来,依托海淀区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西山农场园区提升改造项目设计开发了西山农场品牌整体视觉系统;设计制作园区特色全景牌和指示牌;设计落成田园手工作坊、品牌文化墙和荣誉展厅;打造网络直播间;制作农业主题手绘墙;设计凸显西山农场品牌的草莓、樱桃、苹果、梨、桃等全系列果品包装等,为开展农业体验项目、农业科普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和良好的场地环境。

“10月份我们刚邀请了北京榜样助农专家寇大姐来到西山农场开展了一场直播,宣传我们西山农场的历史和种植果品,并到承包大户李玉琴果园进行果品销售宣传。”陈爱巧告诉记者,除了助农直播,西山农场与时俱进,加快探索新媒体赋能脚步,积极利用融媒体矩阵与第三方平台小程序合作,开发抖音商店、微信会员群、公众号等,逐步开发网络销售平台,把西山农场的优质果品宣传出去,提升西山农场品牌效能,更为农业科普教育宣传助力。

西农投资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利忠表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国资国企,西农投资将以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落实海淀区委区政府关于农业发展的有关要求,继续加大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新实践,深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试验田”,不断完善建设学农劳动、研学实践、科普教育等实训基地,通过农业种植、休闲采摘、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延伸真正实现多产融合,逐步形成“农旅相融、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新格局,带动辖区营造出学农学、爱农学、讲农学、用农学的浓厚氛围,促进科普教育体系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现国资国企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领域的力量和责任担当。(记者 阚丽丽)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