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的故事|琉璃厂“跨越时光的情谊”
2020-12-14 12: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北京城市中轴线的西侧,有一条街道遍布经营文献典籍、书法字画、碑帖尺牍、文房四宝、古玩玉器、古旧书刊的店铺,文化氛围浓郁。

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琉璃厂。

琉璃厂,在北京可算是极具文化味的地方,这里又有哪些故事呢?

北京琉璃厂
民国时期琉璃厂古玩摊

但北京琉璃厂对顾客称“书友”“年兄”的传统,却是历二百余年而流传至今。

博古斋

当年琉璃厂博古斋的祝锡之先生接待顾客,“从不向客人点头哈腰,见到比他年长的人,挺胸抱拳口称‘仁兄’或‘先生’;送客不出门,站在门坎里边一抱拳说声‘再会’。公卿大夫、文人学者来到博古斋,他都这样迎送接待。他不称呼清廷官员为‘老爷’或‘大人’。对翰林院、国子监的文官,年长者他称‘夫子’,年纪和他上下差不多的称‘先生’。一些官员同他见面时,抱拳拱手称他‘年兄’”(《文物话春秋》,陈重远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51~52页)。

当时的琉璃厂古玩店

叶祖孚先生《北京琉璃厂》书中说到,“当时,官员们来到古玩铺,见了店主就拱手作揖,称呼店主为‘年兄’。这种习惯一直沿袭到北京解放以后。五十年代陈伯达来到琉璃厂,见了店主也是拱手称‘年兄’。可见,当时官员和琉璃厂店主之间都是保持着一种朋友的关系”(《北京琉璃厂》,叶祖孚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67页)。

琉璃厂书肆

为什么会有这样别致的“称呼”?这种称谓,很可能始自清初。

相传最初有个江西举子到北京参加会试落第,他不像王致和那样在延寿寺一带卖豆腐,而是在琉璃厂撰写试帖诗,刻版出售,借此谋生。后来,一些同乡也按照他的路子在琉璃厂售卖古旧书籍等等,渐渐地形成了琉璃厂最早的“江西帮”。这就是《琉璃厂小志》中所说到的“琉璃厂书肆,自清乾嘉以来,多系江西人经营”的由来。

琉璃厂书肆

后来,至清末科举废除,这个江西帮也无形中涣散了。代之而起的是以河北省南宫冀县等处人为多的“河北帮”。他们“彼此引荐子侄,岁由乡间入城谋生者也。古董字画业,则以北直深县人为最多云”(《琉璃厂小志》,孙殿起辑,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48页)。

上世纪20年代荣宝斋门脸

从这个史料看,琉璃厂的书业,自清乾隆、嘉庆时起,就多是江西人经营。相传最初就是某人科考不第,就在琉璃厂开书铺谋生。“后来者以同乡关系,亦多仿此而行,遂成一集团”。虽然讲的是琉璃厂“江西人”集团的形成,但我们从中能看到,乾嘉年间便有“落第举子”北漂创业了。他们与同仁相见,可能就以“年兄”相尊称。这称呼,传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历一百八十年而不替。

琉璃厂的书摊

由此可见,无论是落第的,或久试不第而流落京城的,为谋生,操持起各种力所能及的行当。读书人能干的,除了王致和开了酱菜园,卖起了臭豆腐等等,也会有人做书籍、古玩、字画及纸笔砚墨等生意。

在店铺里,学人相见,对年长的称为“夫子”,与同科或后来的举子相互称“年兄”,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由此,也淘出了京城书业古玩业等店铺中,顾客与店主相互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跨越数十年的情谊

“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得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祥不周祥。”

这是现代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唱段。其中,“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唱出了生意场所谓的“常态”。

中国书店

中国书店老顾问郭纪森和著名历史学家洪业(字煨莲)两位先生之间,却是“人一走,茶不凉”。

十数年前,我曾拜访中国书店的老专家郭纪森先生,他给我讲了自己与洪先生的故事。

著名历史学家洪业(字煨莲)

郭先生说,有一年厂甸的书摊上,他与洪教授的结识,从那时起,开始给洪先生送书。通过洪先生,还结识了如邓之诚、容庚、齐思和、翁独健、侯仁之等著名学者。日伪时期,洪先生被抓进日本宪兵队,郭先生曾将洪教授家的藏书运护起来。洪先生被监视居住期间,郭纪森借送书,进出洪家,还为洪先生带口信给时在天津的侯仁之先生。

洪业寄给侯仁之的明信片

1946年洪去美国哈佛大学讲学,全家同行,说一年即回,临行前还委托郭先生代买《明实录》《正续玄览堂丛书》等十几种。没想到他一去未归,郭先生一直保存着这些古籍。直到1972年中美恢复了关系,洪先生专门派学生看望,当得知代买的书籍一直完好保存,十分高兴。

不久,洪先生又托侯仁之先生的夫人从美国带来委托书,把他在北京的一处房产赠送给郭老。我插话问郭老,“您现在住的是……”,他说,当天就把房子上交中国书店了。老先生说自己只是个卖书的,房子非本分所得,情意领了就是了。

琉璃厂全景

那年拜访郭纪森先生时,他八十一岁,手边还有个蓝包袱皮,是他给顾客送书时用的。他说这一辈子就没离开过这包袱皮,给无数的学者寻找资料购置书籍,教授们都说,要是在高等学府,郭老就是个高级资料员了,那可也是教授级的职称了。他淡淡地一笑,轻轻地对我说:“我就是个卖书的……”

琉璃厂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文积淀深厚,正焕发出新的旺盛生命力。如今的琉璃厂文化街,成为广集天下图书、字画、古玩、文房四宝的所在,成为国内外游客光顾老北京文化的必游之地。

文字:袁家方

图片:资料图片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