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典靓|西城水韵与大师乔羽
2022-07-21 08:5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在不少人的记忆中《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大合唱的经典曲目,熟悉的旋律陪伴几代人成长。6月19日,歌曲词作者乔羽在北京逝世,引发人们追思。你可曾记得,孩子们边唱歌边划船的经典画面,就诞生在北海公园。本期,让我们随着歌声探寻西城水韵。

北海公园格局始于金元

🔺北海公园景色宜人

北海公园与什刹海水脉相连,均为古代永定河故道,河流迁移后,残余的河床积水成湖,又有流自今紫竹院湖泊的一条小河——高梁河,分流灌注其中,形成了充沛的水利资源,为后来北海园林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自然条件。

如今,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太宁宫离宫区的建设乃北海建园之始。当时,金中都的中心位置在今天广安门一带。建都不久,金代统治者就开始着手在中都东北郊外营建离宫——太宁宫(亦称大宁宫)。据《金史·地理志》记载:“京城北离宫有太宁宫,大定十九年建,后更为寿宁,又更为寿安,明昌二年更为万宁宫。琼林苑有横翠殿。宁德宫西园有瑶光台,又有琼华岛,又有瑶光楼。”

今天北海公园内的琼华岛,在最初营建太宁宫时就有了。也许您想不到,武侠小说中耳熟能详的人物丘处机曾经在琼华岛上筑馆。成吉思汗占领北京城后,更将琼华岛赏赐给丘处机。据《长春真人游记》记载:“自琼岛为道院,樵薪捕鱼者绝迹数年,园池中禽鱼蕃育,岁时游人往来不绝。”后来,忽必烈决议迁都燕京,开始围绕太液池进行宫苑建设,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是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尝试。

太液池的建设,参考了“一池三山”的景观模式,象征着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太液池中的琼华岛,象征“蓬莱”,是最早建设的宫殿区。之后,又陆续在琼华岛南侧建设仪天殿及周围石城,称为瀛洲,又称圆坻,在圆坻南边岛屿上建犀山台,形成了“一池三山”的布局。

作为宫苑景观的核心,太液池需要清洁、充足的水源供应。为此,元大都专门设计开凿了一条供水渠道,即“金水河”。金水河直接引用最清洁的玉泉水,一度可以直接饮用。为保证水量和水质,元世祖时明令“金水河灌手有禁”,至元英宗时再度下令“禁诸人毋得污秽”,并花费大量人力整治河道。

周总理一句话救了团城

明清两代对于北海御园进行了大规模修建,为了满足皇帝宫苑的景观需要,明朝的皇帝对元朝的“太液池”及其周边水系进行了改造。明永乐年间,在元代太液池南侧开挖了南海,并用开挖南海的泥土堆积成一座小岛,称为南台,北海、中海、南海(合称为“三海”)以及琼岛、钓鱼台、南台共同构成新的宫苑景观格局,称为“西苑”。成祖之后,随着皇室到西苑游幸增多,明帝对园中不断修葺与扩建,先后建成了北海西、北岸部分景观如西天梵境、五龙亭等。到了清顺治八年,皇帝应西域喇嘛所请,拆除了琼华岛上的广寒殿,在其基础上兴建了白塔以及白塔寺。北海的白塔与北海的水面遥相对应,成为北京城内难得的景观。乾隆时期,由于康雍两朝经济上的发展,自乾隆七年至四十四年,进行了长达38年大规模的营建。

随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皇室将北海移交民国政府,西苑北海从此结束了皇家御苑的历史。1925年8月1日,北海辟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门票每张为一角(辅币)。北平沦陷后,北海公园成为日本侵略者及亲日汉奸组织活动的主要场所,伪政权还经常到北海园内进行视察,强化治安。此时期,大量的日本侵略者来园内游览参观举行反动活动。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全市的文物古迹。1949年2月,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秦少平等五个人接管原北海公园及其管理机构事务所。以秦少平为首的军代表小组进驻北海公园后,立刻着手解决公园对公众开放的问题。

民国末期留下来的北海公园,垃圾成堆、湖池淤塞、设施破损、管理瘫痪、满园狼藉。军管人员既要面对物质和资金的严重匮乏,又要面对园内各种人员的抵触。由于之前国民党军队驻扎公园,致使公园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开放,公园职工已经很久发不出工资。几经周折,秦少平从军管会借到一笔钱,第一次给职工发了工资。

随着城市生活的繁荣,这里的交通日益拥挤,再加上团城阻隔、牌楼的障碍,金鳌玉蝀桥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大桥两端的“金鳌”“玉蝀”两座牌楼虽然金碧辉煌,但纯属点缀,并无实用价值,拆除似乎可以考虑,但是团城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却是必须保留的。

1954年6月的一天,周恩来来到了团城。他先是环团城走了一圈,然后站立在城墙边,眺望北海的琼岛,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久久注视着北海大桥。足足两个小时,专心观察、思索着交通的情况。他不时地同陪同人员交换意见,向文物工作者询问情况。

最后,周恩来作出了决定:保留团城。但如何解决道路拓展的问题呢?他决定采纳文物专家们的意见,让南面的中南海院墙后移。

《让我们荡起双桨》与童年往事

🔺2001年,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词作者乔羽和学生在公园荡起双桨

北海公园承载着太多北京人的童年往事。张征在《北京往事》中这样回忆:“大凡游客,皆选东边的南门进入,因为先逛了团城,下来就直接进北海了。从此处进北海属于‘正统’,上桥,然后直接爬山,在白塔下面隙望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可以使人产生片刻的错觉:似乎到了郊野,忘记自己仍在闹市的核心里面。”

🔺荷花亭亭玉立,吸引游人拍照

上世纪50年代,北京能够让孩子们玩耍的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非常少,北海、中山公园等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选择。

🔺1961年春,北海公园碧波荡漾,手划船静静地等待游客的到来

说到北海的游乐设施,要追溯到1926年。北海公园董事会在东岸陟山门内开辟了儿童运动场,设置有压板、溜板、游木、双杠及秋千等,名字有些拗口,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跷跷板、滑梯之类的儿童娱乐设施。时间到了上世纪50年代,北海公园的儿童游乐设施和场所逐渐丰富。1953年,北京市少年之家在北海阐福寺内建立。当时的北海公园,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天堂,许多学校学生的队日、班会都爱到北海来。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创作也是在北海公园完成的,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

据词作者乔羽在一篇文章里回忆,导演严恭先找到当时主要从事儿童剧创作的自己,为电影写主题歌歌词,既要积极向上,也要很诗意。乔羽欣然答应后,却发现很难。终于有一次,他和女友在北海划船的时候,忽见几个孩子向他们划船过来,他们欢快而轻松的样子,霎时令乔羽有了灵感:“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有了歌词后,严恭导演请当时的名作曲家刘炽来作曲。拍摄电影期间,严恭等人让刘炽跟小演员们一起划船找找感觉。和乔羽一样,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刘炽就有了灵感,他写出来两个版本,一个2/4拍,一个3/4拍的,他唱给孩子们听,问孩子们喜欢哪个版本。孩子们都觉得2/4拍版本好听。于是刘炽在这个版本的基础上修改完善,最终有了传唱至今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段小演员们划着船唱着歌奔向五龙亭的情节,也成为《祖国的花朵》中的标志性片段。

陶然亭公园的治理变迁

在西城区最南端还有一片比较出名的水域,即陶然亭公园。清朝时这里是一片湖泊,泉溪纵横、塘泽错落,风景俱佳。据《天咫偶闻》记载:“先农坛之西,野水弥漫,荻花萧瑟。四时一致,如在江湖”。早在元代这里就建有庙宇慈悲庵,原名“招提胜境”,也叫“大悲庵”,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明清两代,为了建宫殿、筑城墙,这里曾经开设烧制砖瓦的官窑厂(又名黑窑厂)。清康熙三十四年,时任窑厂监督的工部侍郎江藻,工作之余,在慈悲庵的西面营建了三间敞轩,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酝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意,用“陶然”二字命名。

在陶然亭黑窑厂北部,曾经有座小土山,从明代至康熙年间200多年里,土山被全部挖平,挖到见水为止,导致到处都是水坑。清代实行满汉分城而居,汉人大多居住在南城,因这里野趣盎然,风景美丽,曾经是文人骚客和外城百姓登高赋诗和游宴之所。清朝末期,陶然亭也出现破败不堪的景象。水皆芦苇,地多坟冢,被人称为“南下洼子”,积水污浊,蚊蝇遍地,一派凄凉景象。北京人形容陶然亭:是“杂草丛生芦苇坑,苍蝇蚊子大本营”。

1952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口号是“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在北京,运动重点之一就是整治河湖、平填积水地区、消灭臭明沟,建设下水道。当年5月,陶然亭治理工程动工,挖土方27万立方米,开出280余亩、水深3米的人工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沿湖堆起绵延的山丘,栽花种树、铺路修堤,形成了一个山水相间的半岛公园。1955年9月14日,陶然亭公园正式开放,园中建了钓鱼场、露天舞池、儿童运动场,添设了游船。

1985年,市政府批准陶然亭公园兴建百亭园方案,欢迎全国各省市来投资,在这里建设具有自己历史或地方特色的亭子,帮陶然亭突出一个“亭”字。在公园历史名亭景区内,先后仿建了杜甫草堂碑亭、苏州的沧浪亭、绍兴的兰亭、安徽的醉翁亭等。

如今的陶然亭公园湖里有绿头鸭和鸳鸯,岸边的垂杨柳也非常好看。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和好朋友晒晒太阳聊聊天,非常的惬意。

来源:北京西城报


作者:

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