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几个词来形容我们书记,那就是年轻、能干、有魄力。”提起德胜街道新外大街北社区党委书记满意,社区工作者孙雪芩这样说。2020年12月,满意来到新外大街北社区,至今也才20个月。面对做好疫情防控、开展社区服务和推动基层治理的多重“难关”,她边摸索边前进,逐渐找到了符合社区情况、紧贴居民需求的“通关法宝”。
德胜街道新外大街北社区党委书记满意
第一宝:疫情防控 以快制快
作为疫情期间“火线上任”的社区党委书记,满意明白守好社区防疫阵线的重要性。今年5月12日早上5点20分,还在睡梦中的满意被手机震动吵醒。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让满意瞬间清醒:一位居民疑似新冠肺炎病毒阳性。顾不得多想,她骑上电动车直奔社区。
虽然疫情已经两年多了,但对于满意和同事来说,这是第一次“正面交锋”。如果最终确诊,居民如何应对恐慌?转运隔离的话要怎么动员?封控后续的服务要怎么做?短短15分钟路程,满意脑海里闪过无数个问题。
到社区后,满意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去居民家送抗原试剂。两次抗原检测确认阳性后,封管控工作立即启动。在街道的整体部署下,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立即划分,上门核酸、区域消杀、送菜上门迅速开展。对上,满意与指挥部通力合作,力求将所有服务做到最好、最全、最有效。对下,满意先稳定团队“军心”,再安排大家分工合作,重点解决集中隔离和封管控区内居民种类繁多的需求。集中隔离居民最放心不下家里的宠物,大家就隔一天上门喂一次,每次拍照微信发给居民。集中隔离的老人担心买不到药,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微信群里收集大家的需求,再由满意带着老人的医保卡去买药。每次买完后,她都会把对应的医保卡、药品和收据放在一起拍照逐一发给居民,第一是确认自己买对了药,第二是让老人放心医保卡没丢。
从5月12日开始到26日解封,满意的手机从不离手,短暂的休息也从来睡不踏实。
:“尤其是刚开始,很担心错过居民的电话和微信,怕居民有什么问题得不到及时回答产生恐慌,而消除恐慌的最好办法,就是快速响应、有问就有答,让居民知道我们在,我们是一起在打这场仗。”
总结打“胜仗”的经验,满意只用了一个词,那就是“以快制快”,防控的速度要超过病毒传播的速度,服务的速度要超过恐慌蔓延的速度,解决的速度要超过问题发生的速度。
第二宝:对人对事 以诚相待
经历这场疫情,满意的微信好友中又多了不少居民。而这也是满意跟居民快速熟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回想起刚到社区时,“新人”满意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高效快速熟悉社区情况、快速了解居民生活。
为了快速和居民熟识,满意想了不少方法。对于年轻人,可以利用他们来社区解除弹窗以及流调的契机,加上微信好友,及时了解大家的情况;针对老人,要利用入户走访的宝贵机会,收集大家的诉求;党员志愿者们则可以利用有限的活动时间尽量熟识。就这样,满意抓住一切机会,让大家认识自己,让自己融入居民。
无论是跟居民还是同事交往,满意有自己秉承的信条,那就是以真诚换真诚。微信上,居民有任何政策办理的困惑,她第一时间回复详细解答。有的居民出差之前和回来后,也会第一时间报备给满意,询问相对应的政策。就这样,虽然并未见面,但是满意了解了很多居民的情况,大家成了有事没事还能互相问候的朋友。
满意:“我觉得居民询问我们,是出于一份信任,我们能帮的也一定要帮。”
今年年初,98岁的老党员薛大爷因为家里有人途经风险地,老人作为同住人需要居家隔离,常用的降压药备不多,老人第一时间想到了满意。“书记,我这药不多了,能不能辛苦您帮我去开点?”“没问题,薛大爷,您把要开的药写在纸条上,然后跟医保卡装在一起挂在门把手上,我过去拿。”因为老人要开的是专科药,满意就骑着电动车去了一趟专科医院,正巧那天下着大雪,路程又远,去的时候落了一身雪,回来又淋了一层,把药挂在老人家门把手上并电话通知后,满意才发现自己手脚冰凉一阵阵发冷,羽绒服都湿透了。这件事加深了老人对满意和社区的信任,后来社区动员老人打疫苗时,薛大爷第一时间就答应了,“书记替我们着想,我们也得支持您。”
不仅是居民,满意也给予自己并肩战斗的“战友们”最大的体谅和真诚。新外大街北社区共有11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大家伙就像一家人一样,有事一起上、有困难一起扛。“我们大姐张红燕,马上就要退休了,疫情期间还是跟着大家一起干。有一天她找到我说‘书记我休半天行吗?这大腿肿得走不动。’大姐有糖尿病,这一忙老毛病就犯了,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我说您多休息几天,但她说就半天,缓缓劲再回来。大家都不容易,但从来都没人跟我叫苦叫累,我就想我更得好好干。”
第三宝:服务居民 以人为本
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的幸福感?这是满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新外大街北社区常住人口有4000多,60岁以上的居民有2000多人,还有许多单位大院和租户。满意心想,服务重在以人为本,要系统地考虑居民的需求,让居民切切实实享受更多的便利和服务,让大家知道社区是真真正正在为居民谋福利。
考虑到疫情原因,满意定下了一个“规矩”,一个季度必须开展一次便民服务,内容根据居民需求来定,有义务理发、上门维修、集中义诊、文化体验等等。还要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尽量开展活动,让老人们走出家门,说说话、散散心。
就在前几天,社区就开展了一场内容丰富的便民服务活动。活动虽不大,但是满意花的心思可不少。她联系了不少辖区“七小门店”,集中提供理发、修脚、农产品展销、趣味运动会、传统小吃品鉴等服务,而且精心划分了服务人群和范围。8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享受理发、修脚的服务。60岁至80岁之间的居民可以畅玩趣味运动会,运动健身的同时还可以领取一份宣传品。60岁以下居民可以体验传统小吃品鉴,品尝美味的同时学习更多中华传统美食文化。每一位来参与的居民,都可以在活动中增长见识、收获服务。
看到居民高高兴兴、热热闹闹一起来参加活动,满意也打心眼里高兴。“这两年因为疫情很多活动不能办,居民总来问,咱们社区什么时候搞活动。这是好事,说明大家关注社区,居民切切实实有这个需求。便民服务活动虽然不大,但可以让大家走出家门、享受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对社区的认知、认同也会加深,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认同转化为行动,吸引大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为建设共同的家园出谋划策,最终共享建设的成果。在这个过程里,发挥决定作用的是居民,所以要做好社区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满意说。
这其实一直是满意坚守社区的主脉络,服务居民也好,管理团队也好,她秉持着这一初衷,不改分毫。这种骨子里散发的踏实和深情,在不知不觉间温暖着大家的心,满溢在社区的各个角落。
来源:北京西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