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更新,如何从“面子”延伸到“里子”?胡同居民,如何从“观望者”变为“参与者”?西城答案是: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加速老城改造,不断提升胡同居民生活质量,让老北京充满新气象,让老胡同融入新生活。
锻炼又赏景 幽静小院添新活力
新“上岗”的乒乓球台为银锭桥胡同14号院添活力
讲述人:前海社区银锭桥胡同14号院 孙久强
银锭胡同14号院距离什刹海标志性景观银锭桥,只有短短的五六十米。出院往北走,就是人潮如织的前海、后海和烟袋斜街。往南,就是静谧幽深的老北京胡同。随着“最美院落”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小院里的违建不见了,堆物消失了,亮出来了宽敞的庭院。空间大了,居民便在院子里摆上了乒乓球台和篮球架,街坊邻居时不时就会来场“交流赛”。
来到银锭胡同14号院,你首先会被门口两侧的爬藤月季吸引,在两米高的绿色藤蔓掩映下,依稀可见微微泛白的手写春联“门庭虎踞平安岁,柳浪莺歌锦绣春”,这是我的父亲手写的。推开院门,门口有一片绿廊,有葡萄藤、月季、蝴蝶兰等各类绿植,带给人们生机盎然的视觉享受。
往里走,古朴与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院里的东西厢房保留原有的中式风格,木质门窗。北边一侧的房子翻建后采用水泥立面,玻璃阳光房顶,颇具现代感。这处300多平方米的公房住着5户人家,常住的有2户,我们一家住在北侧屋。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为了让生活更有美感,我一直在探索老北京四合院古今融合的新方式。斜屋脊上开有天窗增加采光,阳光房采用钢化玻璃房顶,四周用围栏围住作天台,闲暇时可以蹬着梯子爬上房顶远眺天际,夕阳西下橙色光晕一点点蔓延,向西远眺,可见远处天高云淡,西山如同被镶上了一圈金边,非常壮观。
我家的窗户底下有着各式各样的花盆,有大葱、香菜、小辣椒、秋葵等各类蔬菜,还有绿萝、薄荷等绿植在盆中种植。我喜欢养一些花花草草,我母亲喜欢种一些蔬菜,时间长了窗户下的植物越来越多。争创“最美院落”工作开始后,什刹海街道将半截砖墙违建拆除了,清理了堆物堆料,还帮助修复毛边立面和地面。违建拆除了,院落的公共空间被释放出来,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看到院子里的各种绿植长势喜人,便在新腾出来的东南角开辟了一片草坪,种上了海棠、凌霄和月季,还铺设了草皮,为小院增添一抹绿意。
院里的植物景观多了,大家也越来越喜欢在院子里活动。空间释放出来,我便在院子里摆上了乒乓球台和篮球架,时不时带着孩子锻炼锻炼。院里多了锻炼休闲的运动设施,邻里间的沟通便也多了起来,大家一起治理小院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街坊邻里主动维护小院环境卫生、集中开展大扫除、共同管理院内公共设施,一起为小院出谋划策。
城市的“面子”越来越好看,“里子”更新也在悄悄进行。特别是“最美院落”的打造,不仅改善了胡同居民的生活环境,也让老院落重焕生机。老城保护由街巷向院落延伸,一院一策,连点成线,老北京的生活美学在更多院落重现。
胡同里走秀 老街巷迸发新韵味
整治后的善果胡同成了社区模特队的舞台(资料图片)
讲述人:核桃园社区模特队 张文珍
背街小巷,虽“背”且“小”,却是百姓家门口的必经之路,直接关系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2017年起,全市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拆违建、建绿地、美环境……老胡同有了高“颜值”,还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广内街道善果胡同近两年发生了大变化,经过“微更新”,胡同内的许多“消极空间”变为“积极空间”。胡同地处报国寺文保区西侧,全长300余米,有3个老旧居住小区,居住密度大。广内街道利用街区整理工作契机,对胡同内的小微空间进行了精心设计,周边多了美丽棋园、院墙外有了“空中花园”、楼前空地打造为动力广场,旧车棚改建成阳光温室……一边增加机动车准行限停提示牌,一边优化空间进行精细化治理。这一系列变化让这条胡同成为“明星”胡同,吸引不少人前来打卡。
走进善果胡同,孩子们嬉戏的声音不绝于耳。广义街甲6号院的孩子们在塑胶绿化场地上踢球,大爷大妈们在树荫下的座椅上乘凉。昔日机动车违章停车占用的人行步道,变身五色灌木的“空中花园”。公厕与小区围墙间的杂物堆放处,变身“美丽棋园”,居民在这下棋、聊天,为小区治理献计献策。
整治后的胡同吸引来了模特队,成为我们走秀的“秀场”。我们核桃园社区欢乐人生模特队将T台搬到了整治后环境优美的善果胡同。晚秋的胡同里树叶渐渐变黄,模特队员们从和平门绿化队门口开始,走过“空中花园”、单车菜园、下棋的棋摊,最后在广义街结束。180米的善果胡同在模特队的衬托下魅力大增。
家住长椿街的吴振洋,平时吃完饭遛弯儿就到善果胡同。我们这胡同啊,以前车都停到了人行道上十分拥挤,通过整治现在可宽敞了,和队员们一起来走秀,也给咱胡同打打广告。
走进胡同,观众更多是老街坊。模特队一表演,周围的老街坊们便慢慢聚拢过来观看,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善果胡同街巷长刘晋文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条胡同尤其高兴,他希望模特队能多来胡同表演,既丰富了街坊邻里的文化生活,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胡同的生机与活力。
让人开心的是,善果胡同去年还成为600条通过市级验收的背街小巷之一,其实像这样的胡同还有很多,光广内地区通过验收的就有65条,像报国寺前街、槐柏树北巷、达智桥胡同和夹道居胡同变化都很大,之后我们也可以在这些地方开秀场,将更多身边美景带给大家。
近年来,我们看到家门口的街巷环境越来越美,停车规范了,道路宽敞了,绿植变多了,还多了很多休闲空间。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常常让我们惊喜不已,展现出蓬勃朝气,居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随之日益增强。
重漆大红门 像过新年一样喜庆
新漆的院落大门在烂缦胡同里格外耀眼
讲述人: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区 宋兴兰
老北京人都知道,胡同里的门楼有讲究,有个成语叫门当户对,这“门当”就在这门楼上。前不久,社区为平房院落修缮大门,烂缦胡同因为紧挨着法源寺,历史古韵深厚,秉持“修旧如旧”的思路进行了整体翻新,我作为热心居民,也参与到了其中。
办好这件事不容易。起初社区工作者在烂缦胡同巡逻时,发现许多居民的大门出现掉漆、掉色、小广告乱飞等现象,便通过居民议事会,征集改造意见。“我家大门好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刷了会不会影响文化传承?”“我们院也想过众筹资金换新,但又怕影响胡同整体布局。”“小广告跟牛皮癣似的,刷完大门后再回来怎么办?”……社区党委积极作为,努力带领居民寻找“答案”。
胡同里的老人是本“活字典”,对于街巷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如果这座门楼在老人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就跟住户商量,尽量不做调整。烂缦胡同在经过背街小巷改造后,以灰瓦红墙为主色调,因此大门的颜色也被统一确定为了红色,这样既能彰显胡同古韵,又能呼应红墙精神。对于门楼上的小广告,可以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即增加志愿者巡逻频次,严惩乱贴小广告人员,在门楼出入口增设宣传栏,营造正向宣传氛围。
施工当天,刷漆师傅们先用小铲子清理完门上的小广告,随后刮腻子等晾干,再用砂纸进行打磨……整个流程下来,朱红色的大门看起来更亮堂了!值得一提的是,大伙儿选用的整修材料,节能环保、健康低碳,既不影响周围环境,改造效果也能立竿见影。在这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老邻居说:“门楼换‘新衣’,看着像过年。”
趁着这次施工修整,法源寺社区还向前一步,为院落增加了便民扶手,并为有需求的居民院落增加了照明设施。“这胡同看着真有精气神儿”,改造完成后的那几天,总有路过居民停下脚步与大门合影,这也让我们这些住在胡同里的人有了自豪感。
其实,早年间,这里并没有这么亮眼。如蛛网般的架空线“遮天蔽日”,下雨时特别担心院落低洼积水,给房屋带来隐患。自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工作开始后,法源寺片区作为文保单位开始进行修缮,不仅靓丽了胡同,也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如今,烂缦胡同处处透着温馨,在这里你不仅能够体会到纯正的北京胡同文化,还可以追随潮流到咖啡店、花店等文艺小馆坐坐,累了就去红色会客厅歇歇脚,听听老书记讲讲红色文化故事。我相信不管你何时来烂缦胡同,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最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地区执勤任务中。在巡逻中我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胡同里停着的车也越来越多。为此,党委书记李刚告诉我,他们已在努力协调,预计明年春天这里不仅车少,还会出现“花花”世界,这让我充满期待。
共建+共治 杂院变身“最美院落”
东中胡同22号院迎来丰收季
讲述人:东中胡同22号院居民 王彩莉
我在东中胡同22号院居住了30多年,见证了西交民巷社区的变迁,尤其这10年来变化太大了。前不久,我们院通过改造提升成为“最美院落”,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让老院落重焕生机。
东中胡同22号院是个标准的北京四合院,400平方米的空间住着4户人家。还记得改造前,院子里堆满了杂物,院内通道狭窄。有的时候两个人都没法同时错身,自行车推进院子都费劲。看望我的亲戚抱怨“这院子怎么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除了拥挤,居民还有诸多不便。院内百年大树拱起地砖,地面年久失修变得坑洼。老人夜晚在院里走路总是不踏实,生怕摔倒了。到了夏天,院里的环境更是一言难尽,雨后排水不畅,院内蚊虫滋生,站一会儿就被咬得满腿包。再加上院里异味,凉爽的夏日也无法开窗通风。另外,如厕也是居民特别头疼的事儿。改造前的户厕反味、不防滑、没有无障碍设施,因为没有适老化设施,蹲时间长了腿麻。一到冬天更加麻烦,不小心滑一下就摔跤。
变化,源自“最美院落”的打造。今年年初,22号院从拆违开始。听说院子要改造,居民们举双手赞成。在街道帮助下,22号院一下拆除了5个煤棚、杂物棚,3个小厨房,还有两个鸽子笼。曾经的拥挤院,变成了“无违建院落”。为了小院改造如期进行,社区党委书记谭道亮和街道拆违组工作人员每天要入户与居民沟通。
大家最关心的如厕问题也在年初得到了解决。街道户厕改造专班来到院里听取居民意见,为22号院加装了防滑地砖、增设了控温设施、更换了上下水管和排风装置。如今我们的户厕改造一新,整洁的墙壁和地面取代了曾经的脏乱差。
四合院面貌在慢慢还原后,大家期盼着小院能变得更美。于是,社区与责任规划师入户与我们共绘家园。一次“最美院落”议事会上,我提出把花架设置在东南角,这样既能解决西晒问题,还不影响进出。我还希望在自家门口安上扶手,方便上下台阶。后来,这些意见都得到了满足。
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我们还制定了小院公约,院落改造完成后,院内居民轮流值班对小院进行打扫、维护。还会打造小院议事厅,遇到问题,通过协商寻求都认可的方案,让居民共治共建成为常态。
现在我在院里摆上了大鱼缸,养着各色金鱼,还种上了蝴蝶兰、龟背竹等绿植增添绿意。花开时,这些绿植成为院内一景,大家一起欣赏。因为提升,居民互相之间的情感更加热络。天气好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茶一边闲聊,期盼了多年的惬意生活,如今实现了。
来源:北京西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