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的一个周末,正值春花遍京城的最美时节,一通深夜打来的电话改变了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徐建生的工作轨迹。他被组织部门选派为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内蒙古挂职干部团队呼伦贝尔分领队,远赴1700公里之外的呼伦贝尔市挂职,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虽然很意外也很突然,但徐建生还是整理好心情,和家人告别后踏上了北上的路程。他此前并没有来过呼伦贝尔,对这里的印象全都来自于电视以及那首家喻户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当他在空中俯瞰这片草原腹地时,青草刚刚萌芽,莫日格勒河水弯弯曲曲的河道像极了徐建生当时复杂的心情。
万里行走深调研,探寻更多拓展空间
这片被誉为“天下最美草原”的土地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开局阶段,好生态缺乏产业支持,就成了一条受困之龙,无法腾飞。上一轮京蒙协作挂职团队为呼伦贝尔市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想要长期可持续地巩固成果,还存在很多拓展空间。
深入鄂伦春自治旗贝农食用菌加工有限公司京蒙帮扶食用菌深加工项目调研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徐建生没有时间欣赏美景,稍事休整后便立即投入工作。然而他面对的是25.3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这相当于16个北京,而人口却只有220万,也就是说每平方公里只有10-11人,这让徐建生犯了难。“我之前是西城区金融街街道的办事处主任,西城每平方公里超过3万人,而且西城基本是以三产为主。而呼伦贝尔有大面积的河流、森林、草原,几乎都是一产,这和我之前接触的完全不一样,确实适应了一段时间。”徐建生说。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工作,徐建生一切都要从头学起。根据整体安排,作为第六批东西部协作内蒙古挂职干部团队呼伦贝尔市工作组的领头人,徐建生只身一人在呼伦贝尔市,团队的其他干部都在下面的各个旗县,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各旗的发展情况,徐建生给自己定了目标,每个月至少下乡一次。
深入鄂伦春自治旗乌鲁布铁镇调研京蒙协作食用菌种植基地。
这个目标看着不大,执行起来却不容易,呼伦贝尔市地广人稀,从市区到下面的旗县单程基本都在500公里以上。从支援开始到现在1年多的时间,徐建生下乡次数已经达到二十三四次。他打趣地说,自己这一年多一直在车轮上走,行程已经达到了6万公里。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力聚焦产业转型
徐建生来这里的任务就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这就涉及到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振兴,其中最重要的也最基础的是产业转型。为此,他从头开始一点点了解当地地理特征、学习农业知识,一年多来,他积极奔走协调,投入地方资金及捐物累计达2.2亿元,实施项目88个。其中产业类项目16个,落实资金1.34亿元。坐落在鄂伦春自治旗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区的呼伦贝尔福禧粮油有限公司的豆油加工厂,年加工有机和非转基因大豆3万吨,产出有机和非转基因豆油3000吨,有机和非转基因豆饼2.5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
同时,徐建生还非常关注返乡创业者,希望通过对他们的扶持,为乡村振兴培育强大的力量。有十几年贸易经验的范玲玲借助京蒙协作的东风返回家乡,开创紫苏事业,被人们称为“紫苏姑娘”。最初范玲玲只有一个小作坊,由她和母亲两个人打理,资金不畅、销路也很窄。了解到这些后,徐建生决定利用京蒙协作资金开展鄂伦春紫苏研发和深加工项目,计划投资6245万元建厂,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田间地头深躬耕,从农业小白变专家
不仅是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徐建生还经常下到紫苏地里考察紫苏的生长情况。2021年7月,呼伦贝尔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雨,望着被水浸泡的紫苏地,范玲玲的母亲眼里满是泪水地和徐建生说:“今年紫苏的收成怕是不好了。”“没事,今年不好咱还有来年!”说着徐建生挽起裤腿,迈进了满是泥泞的紫苏地。由于当地都是黑土地,粘性很大,徐建生的脚很快就陷了进去,每迈一步都要费上好大劲,又黑又大的蚊虫一个劲地往裤头里钻。即使这样徐建生还是在地里艰难地行走着,记录着紫苏的受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如果不真的到田间地头你就不会发现问题,也无法理解百姓的不易,况且老百姓们天天都是这么干活,我这又算什么呢?”徐建生说。
一年多来,徐建生每次去都会下到地里,他从最开始一问三不知的农业小白,到现在紫苏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紫苏叶上的紫苏籽什么情况下有多少,徐建生都门儿清,俨然变成了“紫苏专家”。
运筹帷幄谋长远,为企业注入汩汩甘泉
除了解决眼下的问题,徐建生和团队成员还为紫苏的产业发展做了长远规划,运筹帷幄、出谋献策。今年,内蒙古京伦紫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在鄂伦春旗本地及周边地区签下了11万亩紫苏种植订单,初深加工产值达到3.4亿元。范玲玲的紫苏厂也从一开始的小作坊变成了现在的现代化大工厂。范玲玲说:“徐秘书长和京蒙协作干部们的给力扶持,为我的紫苏企业注入了汩汩甘泉。”
“我们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回乡创业者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帮助他们做大做强,让他们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徐建生介绍,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选择回乡发展。
调动资源促协作,助推农产品走出去
在徐建生看来,为呼伦贝尔好产品和北京消费大市场建立通路,不仅会助力呼伦贝尔地区的乡村振兴,对优化北京供应保障体系也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徐秘书长不仅帮着企业卖了500箱大豆油,还忙着对接北京市国资委安排的国企考察团,为了帮助我们的企业打开销路,他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鄂伦春旗京蒙协作乡村振兴产业园负责人郝亚利兴奋的语气中难掩感动。
徐建生充分利用两地对口协作的机会,争取将呼伦贝尔绿色农畜林产品纳入这些部门干部职工工会福利和食堂采购范围。目前,徐建生正在同首农集团、正大集团等大型企业对接,开展羊肉产业基地建设,延伸羊肉深加工产业链,争取将呼伦贝尔羊肉推向北京市场,未来进一步辐射到京津冀市场。
“只有把产品终端销售做好,才能快速推动产业发展。所以,我们要不遗余力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所有资源。” 徐建生时常和挂职干部们讲,鼓励大家开动脑筋为呼伦贝尔的好产品找个好销路、卖个好价钱。
真情献草原,京蒙协作谱新篇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真情。徐建生每次下乡都不让村干部列出名单,而是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和经验走访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实的脱贫情况。徐建生有一个标准,就是看这户人家未来是否有希望。“哪怕是孩子小一点,这个家庭未来也会越来越好,就怕家里没有孩子或者孩子重病,这样就很有可能会因病返贫。”徐建生说。
“挂职干部还要俯下身来,到群众中间去,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将京蒙协作工作落到实处。”这是北京市第六批东西部协作内蒙古挂职干部团队临时党委书记、领队郑宇对挂职团队的要求,也是徐建生带领大家实实在在去做的事。
走进多布库尔猎民村,90多岁的鄂伦春族老人林杰拉着徐建生的手,高兴地说:“我现在有抚恤金,有老年人高龄补贴,还有村集体经济分红,社会主义好啊,共产党的干部好啊!”徐建生贴心地靠近老人的耳边大声说:“奶奶,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有困难就找政府,找我,我们都会全心全意帮您解决。”一年多来,挂职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走进脱贫群众家中了解情况,宣传政策、解决难题。目前,已走访脱贫户200多户,形成走访脱贫群众报告5期,提出意见建议20多条,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轮又一轮京蒙协作挂职干部去了又来,一股又一股“北京力量”注入呼伦贝尔草原,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开花。在呼伦贝尔草原深处,徐建生与他的挂职团队,正在东西部协作的版图上,为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迸发炽热的生命之光!
来源:北京市支援合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