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扎根社区二十多年的老社工,在正式上任天桥小区社区党委书记之前,胡海波曾在当年的福长街三条社区开辟区域化党建项目,在当时的南纬路二号院社区打造“院士墙”增强居民文化发展动力,带着虎坊路社区居民发展壮大十年志愿品牌——助老帮帮团,在天桥小区社区为居民“照亮回家的路”。他说:“很多事业的推进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社区书记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居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有句话说得好,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
天桥小区社区党委书记胡海波(左一)
医生来到了家门口
胡海波是第一批“正式社工”。在他之前,干社区工作的多是白发苍苍的热心退休人员。“我当时在万明路社区,您要问社区名字,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但您要说我们老书记的名字,家喻户晓。”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胡海波心里清楚,居民除了“认人”,还得“认社区”。
当时,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许多老年居民等到发病时才往医院跑,殊不知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为什么不能让医生走到老百姓身边,做健康提醒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当时的老书记,并得到了宣武中医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在社区顺利开办了第一场医生与居民的面对面活动。
当天,闻讯赶来的居民挤满了活动现场,计划一个小时的活动足足办了小半天儿。来到天桥小区社区后,胡海波利用成功经验,在友谊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办了多次义诊活动。每次活动期间,考虑到医生下午还有坐诊,胡海波不得不和居民一一解释,并承诺大家“这样的活动咱社区还会再办”。看着依依不舍的众人,一位神经内科专家感叹,“今天可当了回‘红人’,这跟坐办公室面诊不一样,更接地气,以后有这样的活动可别落了我。”
如今,万明路社区的名字已随着地域调整从天桥街道的花名册上消失,但附近的许多医院仍保留着公益助老的传统。当上社区党委书记的胡海波,将这项公益活动一直延续到如今的天桥小区社区,只不过与二十年前相比,多了“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助力,“有了党建协调委员会后,医院会根据社区诉求,结合院内实际情况统一做安排,加之社区医院、家庭医生走到居民身边,居家健康养老越来越被居民认可。”
社区有面“院士”荣誉墙
在基层摸爬滚打二十多年,胡海波最印象深刻的是一面“院士墙”,因为这是他花了小半年时间,用好几十万步换来的。
胡海波回忆,当时的南纬路二号院社区与别的社区不大一样,管辖范围就“一个院子”。起初,他因为“没居民找”而犯愁,在问过老社工后得知,院里的人多是专家,平时外出时间多,和社区联系的少。“社区建设怎么能少了居民参与?”胡海波决定自己去敲敲居民家的门,找找解决办法。
开门的老者彬彬有礼,在得知胡海波是社区工作者后,热情地将他迎进了门。“主任,咱院里有片拆除后的边角地,清理不彻底,您能帮帮忙吗?”还不等胡海波开口,老者说出了诉求。“我也为这事犯愁,可社区的人手有限,清理起来有点困难。”胡海波顺势说出了社区的难处。“这好办,楼里党员多,之前大伙儿都在一个单位,可以协调产权单位的力量来做这件事儿。”老者的建议让胡海波喜出望外。
在随后的工作中,胡海波发现,院里的居民是“高知”不假,但大伙儿并不是因为工作忙不参与社区活动,而是习惯了平时的工作节奏,不知道如何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党员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位老者的话提醒了胡海波,他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居民,找寻邻里间的“意见领袖”。经过一轮细致摸排后,胡海波发现,院里住着十位德高望重的院士。难得的是,这十位院士都是党员,非常愿意支持家园建设。
“院士墙”刚在社区活动室里挂出的那几天,去社区办事的居民都会情不自禁地多停留一会儿。大伙儿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住在这里真自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胡海波也会心地笑了。
南中轴线上的“友邻文化”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不断推进,位于南中轴线上的天桥小区社区更加关注民俗文化传承,胡海波觉得“艺术源于生活,传承的根儿还在老百姓身边”。
天桥北里1、3号楼小区的一栋居民楼前的台阶处老有居民摔倒,放心不下的胡海波一连去了几次查看情况。“台阶没破碎,倾斜度也不大,也有照明灯,问题出在哪儿呢?”胡海波去了摔倒居民的家里。“书记,我们这楼建成于2002年,虽算不上老旧小区,但有些硬件设施老化严重,就拿楼门口的这盏门头灯来说,它的照射范围缩小了,我眼睛不大好,晚上出门,一不留神就踩了空。”了解到事情原委后,胡海波给自己加了“夜班”,趁着天黑,去居民院“踩台阶”,用这样的“笨办法”,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了数盏“门头灯”。在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胡海波和他的同事们将社区党委会开到了居民身边,不但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还给门头灯调整了照射的范围,给下班回家和出门遛弯的居民照亮了回家路。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天桥北里的其他小区。一位居民反映,小区大门洞的路面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每逢雨季,楼里的老人便会“望而却步”。胡海波去查看后发现,如果盲目填平低洼地势,很容易将雨水引向别处,造成别处积水。在街道工委办事处的支持下,经过和居民商量后,大伙儿决定开挖引水槽,疏导雨水进入下水道,居民诉求得到了解决。
“睦邻友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到今天的社区工作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强调为民服务,做好关键小事,其实就是让社区工作者把居民当成家人,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让社区成为一个大家庭。转换思路,‘北京中轴线’连接着多种文化,而睦邻友好就像贯穿在其中的一根线,让我们的脚下有路,心中有光。在建设天桥小区社区时,我希望社区能有‘有朋自远方来’的气度,紧抓南中轴发展机遇,勇敢地走出去。”
来源:北京西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