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结束的首个雪季,市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什刹海冰场日日顾客盈门,近日还吸引奥运冠军武大靖与大爷竞速比拼,好不欢乐。历史上,北京一直有着深厚的冰雪运动传统,什刹海更是市民心目中的冰雪运动胜地,自明朝起就成为“冬嬉”的著名场所,冰上运动也成为了北京一项经久不衰的风俗。
乾隆皇帝最爱冰嬉
旧京时滑冰称为“冰嬉”或“冰戏”。《宋史·礼志》就记载了当时宫廷中的这种游戏:“幸后苑观花,作冰嬉。”至元明时期,京城冰嬉活动已成规模。清朝时达到鼎盛,并发展为供皇帝校阅观赏之用的典制。《日下旧闻考》中写有“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南海)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
在历代帝王中最喜冰嬉之人恐怕是乾隆皇帝。在所著《冰嬉赋》引言中说道,“国俗有冰嬉者”,其意便是: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早就有冬季冰嬉的风俗。
什刹海冰场游人如织
《冰嬉赋》谈过冰球:“执事者中立而不倚,争捷者有前而无回。珠球一掷,虎旅纷来。思摘月兮广寒之窟,齐趁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从空兮下回”,描写了球场上裁判的中允公平与队员的奋勇向前。又谈到冰床说:“乃其冰床驻于琉璃之界,豹尾扈于鸑鷟之隈,千官俨立于悬圃,万队伫待乎瑶阶。历天之旗,影捎朵殿;昭云之盖,光熻趯台。”描写了冰床的华贵,也反映了乾隆皇帝观看冰嬉的心态。
之所以不惜笔墨作了《冰嬉赋》,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培养八旗子弟各方面技能的重视。同时可见,宫廷冰嬉活动既有娱乐健身的目的,亦有培养八旗将士尚武精神之意。御林军的健锐营中有一支编制1600人的“八旗冰鞋营”,他们接受专门的训练,为皇帝进行冰嬉表演,皇帝也借机亲自校阅八旗溜冰。
乾隆初年所绘《冰嬉图》描绘的就是北海五龙亭前“转龙射球”的壮观场面:乾隆皇帝在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的簇拥下,坐在大冰床上观看冰嬉表演。八旗冰鞋营的官兵们则膝裹皮护,脚绑冰刀,摩拳擦掌。比赛结束后,乾隆皇帝在冰上举行盛大的宴会以示庆贺。冰嬉运动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乾隆皇帝钦定其为大清国俗之一,另三样是满语、骑射、摔跤。
清朝的“冰嬉大典”一般在西苑三海举行。乾隆年间,在太液池旁,自东至西,建起了庆霄楼,专供皇帝观赏冰戏。《内阁起居注》载:每岁十二月初六,乾隆奉母至庆霄楼观“冰嬉”。他还有咏庆霄楼观冰嬉诗:“冰鞋队在液池西,冬至才过集健儿。鞠蹴分棚旗八色,庆霄楼上看冰嬉。”1894年,清王朝在北海漪澜堂举办了最后一届冰嬉大典,此后皇家再无冰嬉大典,只有些许的冰乐活动。
皇家禁苑变身天然冰场
清朝康乾盛世以来,上自皇帝皇后,下至茅舍黎民,无不以滑冰为冬季的最大乐趣。清朝《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滑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下,群聚滑擦,往还亦以冰床代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城外的护城河上,已有不少人聚在一起滑冰了,而且滑行速度很快,类似于群体竞速的项目。那时,百姓会自制冰鞋,称为“凌鞋”。其由两块木板组成,上面钉有细铁条。溜冰之人会穿着凌鞋,在护城河上进行滑冰比赛。还有人会制作像床一样的大木板置于护城河冰面上,称为拖床或冰床。冰床一般长约5尺、宽3尺、高2尺,四周有栏杆,用柳木或杉木制成,可乘五六人。还有更会玩的,将拖床结连,呈佳肴美酒于上,畅饮高歌,由两三人牵引,便捷如飞。
什刹海冰场增设电动狗拉雪橇项目
清朝覆亡前,列为禁苑的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是不允许百姓游乐的,百姓只能去后三海(什刹前海、什刹后海、什刹西海)或护城河滑冰。清朝覆灭后,曾经的皇家禁苑成为面向百姓开放的天然冰场。1925年5月,内务总长兼市政督办朱启钤议开放北海。公园内的五龙亭、漪澜堂、道宁斋、双虹榭等处皆设有冰场,多用杉篙、芦席围成,四周有茶点售卖。
新中国成立后,冰上运动依然是京城百姓的最爱。1955年初,北京市公共冰场的面积达到了十万零二百余平方米。有水域的单位特别是学校会建成天然冰场,没有水域的单位甚至会在开阔的空地上围出一块地方,泼上水做成冰场。
到冰场滑冰的人不仅仅有儿童、学生,成年人滑冰同样人数众多。那时的冰鞋是奢侈的东西,条件好的人会买上冰鞋,条件差一些的人会租鞋或者自制冰鞋,如果有人挂着冰鞋在同学面前走过,那肯定是会赢得羡慕的目光的。
1950年1月2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工作委员会举办了盛大的新年大联欢,在北海公园举行的冰上运动就被列为主要活动内容之一,联欢会的项目不拘一格,有速度滑冰,有冰上彩旗接力,还有人们喜闻乐见的冰上“拉龙”,几十人手拉手形成的长龙游走于冰上,场面蔚为壮观,参与者乐此不疲。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冰上运动逐渐成为春节文化活动的一大亮点。1980年1月,北海公园举办了化妆滑冰表演。太液池边,琼华岛上,人们翘首出神地望着。几朵翠盖霞衣的荷花亭亭玉立于琼海之上,随着悠扬的乐曲,枝叶微微摇曳,一朵白荷在众花间飘过,勾画出美丽的曲线,颇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之感。这并不是夏日歇凉赏荷,而是三九隆冬的化妆滑冰表演。冰上,几个姑娘跳的“荷花舞”将舞蹈和花样滑冰结合,分外动人。
什刹海冰场藏着青春记忆
到了60、70年代,什刹海冰场火爆起来,在不少反映北京生活的小说中都有过对什刹海冰场的描写,这里也有很多人的青春记忆。
什刹海冰场节日氛围浓
作家王蒙在自传《半生多事》中记述:1952年冬天,我唯一的一个冬天,差不多每个周六晚上去什刹海溜冰场滑冰。那时的冰场其实很简陋,但是第一,小卖部有冰凉的红果汤好买。冬天的红果汤的颜色,那是超人间的奇迹。第二,服务部免费给顾客电磨冰刀,磨刀时四溅的火星也令人神往。第三,最重要的是冰场上高音喇叭里大声播放着苏联歌曲,最让我感动的是庇雅特尼斯基合唱团演唱的《有谁知道他呢》。?
京味作家肖复兴在《记不住的日子》中写道:学校离什刹海很近,四年体育课,夏天到什刹海游泳池游泳,冬天到什刹海冰场滑冰,便成了必修课。游泳还好,即使不会,可以在浅水池里泡着;滑冰不行啊,总在那儿坐着,很扎眼,老师就会走过来,催你下冰场学滑冰。于是,这些老大不小的同学便丑状迭出,在冰上连连跌跤,按照北京话说,不是摔得狗吃屎,就是老太太钻被窝儿,要不就是摔个大屁股蹲儿。不能怪大家,很多人不会滑冰,南方来的同学连冰雪都没真正见过。
冬天,什刹海水面结冰,前海成为滑冰爱好者的乐园。不同于天然“野冰”,什刹海冰场有专人管理、维护,冰面宽阔平整,四周设有芦席围挡,晚场有灯光照明,高音喇叭播放着音乐。冰场设不同区域,技术娴熟的人在冰上自由驰骋,不时做出各种动作。而初学者大都在划定的练习区,由教练指导学习基本动作。不时有人失去平衡跌倒,随即又起身继续滑行。
滑跑刀者围着冰场“跑大圈”,滑花样刀者在冰场里“跑小圈”;有一些年龄稍大的少年或女学生乘坐“冰车”在冰面上“溜”来“溜”去,十分尽兴:有时冰场还举办花样滑冰表演,由专业花样滑冰运动员为观众展示。1950年代国家倡导全民健身,滑冰成为青少年喜欢的冬季运动之一!全市冬季运动会的冰上项目经常在什刹海举办。
冰上大会普通市民也能参赛
冰上运动不仅有娱乐性,也充满竞技性。1956年2月至4月,我国冰球和花样运动员田继陈和刘敏应邀参加在波兰华沙举行的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进行了第一次国际交往。会后,对捷克斯洛伐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行了学习和访问。
大红灯笼高高挂增添节日氛围
从1956年至1959年我国花样滑冰队伍迅速成长,除了业余体育学校之外,还有脱产训练的体训班。参加比赛的人数增加,技术水平也得到较快的提高。1959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花样滑冰队应邀来我国访问,在哈尔滨两国运动员进行了共同表演,同时我国运动员也向他们学习了单人和双人滑技术。
1953年,北京举行首届全国冰上运动会,冰球成为中国正式比赛项目。1955年开始了一年一次的全国性冰球比赛。中国北方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火车头体育协会等,先后建立冰球队,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捷克斯洛伐克维特科维茨“班尼克”冰球队和日本冰球队于1956年底和1957年初先后来访,各进行了5场比赛,结果我队皆负,最多的一场输了26个球。由几个队的优秀队员组成的中国联队也各输一场,比分分别为0:15;0:16。这两年与外国队共赛30场,我队没胜过一场。
开展晚,起点低,更激发了中国冰球运动员发愤图强的决心。1960年,中国冠军队哈尔滨队迎战当年世界冰球锦标赛的第五名民主德国冰球队,虽然败了,但比分差距缩小了,是0:3。1966年,波兰国家冰球二队(水平相当于当时世界锦标赛B组队)来中国进行7场比赛,我队取得6胜1平的战绩,保持了不败纪录。从比赛看,中国队开始形成了“快速、灵活、敢打敢拼”的技术风格。
那个年代,每年冬季到来,北京都要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除公共滑冰场外,在东单、后海、陶然亭等地,附近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会自行联合修建滑冰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华印刷厂干脆铺了一个小型冰场,并配上灯光设备,供工人们每天下班后滑冰锻炼。他们当中有的能倒滑,有的能滑8字花样,滑得棒的已将冰鞋上的花样刀换成跑刀,具有专业水准。
不仅如此,北京还会定期举办冰上运动大会,无论速度滑冰还是花样滑冰,只要是居住在北京的工人、学生、战士、机关工作人员和市民,都可以报名参赛。各个系统也会组织冰上运动会,增强职工体质,丰富业余生活。
举办冬奥续写北京冰上奇缘
进入21世纪,北京兴建了大批健身场馆,滑冰运动进一步普及。特别是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中国冰雪运动实现冬奥金牌零的突破后,北京掀起了新一轮滑冰热潮。
孩子兴致勃勃冲向冰场
那年暑假,京城几家滑冰场馆顾客格外多,仅西单滑冰馆的顾客就增加了五成。新世界冰场的学员也增加了不少,大多是孩子,年龄从5至15岁不等。家长为给孩子报上名甚至需要提前1个月。滑冰馆生意突然火爆,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运动员在当年冬奥会上的战绩鼓舞了中国人士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滑冰等冬奥项目。
实际上,当时的北京已形成东有“国贸”、西有“西单”、北有“首体”、南有“新世界”的冰场格局。冰场设备达到了国际标准,一些教练曾是国家队队员。
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冬季全民健身运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当年,利用高科技建设的五棵松“冰世界”正式开放。这个占地1.5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冰上乐园,给人们带来了奇幻感受。有了这冰场,即便在烈日炎炎的盛夏,市民也能尽情享受滑冰的乐趣。
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让更多人续写了冰上奇缘,这股热潮也在今年冬天再次复苏,曾承办冬奥会多场高山滑雪赛事的延庆奥林匹克园区“雪飞燕”、曾为运动员提供赛前热身与训练服务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等冬奥场馆面向公众开放。冰雪情未了,一起向未来。
来源:北京西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