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西城法院通报《涉新生代劳动纠纷典型案例》,梳理涉新生代劳动纠纷案件的特点,并发布典型案例,试图从法律角度呈现“新生代职场画像”。
新生代劳动者主要由年轻的“90后”“00后”组成,现在已经进入职场生涯,也为职场注入了新鲜活力。但是,这些职场“后浪”近些年也渐渐成为劳动争议案件中的主角。
西城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4年实行劳动争议专业化审判以来,西城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始终居高不下。近年来,20-35岁的新生代劳动者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占比由2019年的17.2%上升到2022年的33.1%。从劳动者角度看,新生代劳动纠纷案件“短工化”现象明显,“跳槽”频率较高,他们更多关注劳动感受问题和自我认同驱动与价值实现,而非传统的薪资福利待遇。此外,他们更重视人格平等,强调劳动尊严,遇到问题敢于也善于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据了解,在诉讼中,新生代劳动者的权益诉求也更加多样化,年金、股权、竞业限制违约金等新类型诉求不断出现。同样多元化的还有离职原因,“冲动型”离职不在少数,加班、人际关系等成为主要诱因。
25岁的小王入职某公司从事编辑工作,小王在入职时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及培训服务协议。培训服务协议约定公司为小王出资提供专业培训服务,同时约定小王需在公司至少工作满5年,否则应向公司支付违约金、培训费等。小王入职后,公司为其指定了带教老师,并组织全部新入职员工一同在国外集中进行培训,为此支付了高额的培训费用。工作两年后,小王向某公司表达了辞职意愿并支付了违约金10万余元,在小王提交辞职申请后双方解除了劳动关系。随后小王申请仲裁,要求公司退还其违约金。仲裁裁决驳回小王请求后其继续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小王与某公司签订的培训服务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不违背国家的法律规定,小王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理应知晓并需承担签署协议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现小王在服务期内申请辞职并已按约定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也未出现过高情形,故其请求难以得到法院的支持。
为更好的解决新生代劳动者纠纷案件,西城法院推出诸多举措解决矛盾纠纷:对于案件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积极处理,速战速决,协调各方,建立联动机制,并为新生代劳动者开展普法,此外,深入调研案件审理过程中所发现的民生问题,关注案件背后的各个行业、用人单位以及劳动者,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传递司法温度。
西城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新生代劳动者已逐步成长为企业主力军,我们希望新生代劳动者在求新求变的同时既要苦练内功、诚实劳动,也要注重策略和方法,“化干戈为玉帛”;希望用人单位能够从创新管理理念和模式入手,理解尊重、平等对视,应势而为做好代际管理,“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创造温暖有序的新职场环境。
文字:邴美俏
图片:西城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