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西单商场,相信这里是不少北京孩子从小逛到大的地儿。几十年来,这里作为北京市最具人气的商圈之一,不仅是北京重要的购物中心,还是文化交流和旅游观光的热门场所。今年,为配合北京城市更新计划,响应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要求,西单商场再次迎来更新。在此之前,一道“重温西单记忆”的征集令召唤来了一群老姐妹,她们虽年过花甲,但个个精神焕发。有曾经站柜台的售货员、有盖大楼的“铁姑娘”,还有不少老街坊。大家齐聚一堂,希望通过自己手中的一些有意义的物件为西单商场留住“那些记忆”。
那些记忆
九十多年前西单商场成立
如今,在依旧繁荣的西单北大街,西单商场的光芒似乎被大悦城、汉光、老佛爷这些更加年轻的百货商城给淹了。但是好几十年前,西单商场可是横扫整条街的存在。
上世纪20年代末,西单街头聚集小摊小贩。1929年,归国华侨黄树滉自己设计、自筹资金,在这块空地上盖起了一些平房,中间留出一块空地,盖上个大棚子,这就是西单商场的雏形。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单北大街正进入迅速的繁荣发展期。西单商场的前身就是在1930年始创的。1941年,西单北大街从南到北相继建成福德、益德、惠德、厚德、福寿和临时商场,统称西单商场。
据老人回忆,当时热闹极了,以大而杂著称,聚集了众多知名商号,商品齐、质量好,开设了小吃店、饭庄、茶社、洋货店、照相馆、咖啡馆、舞场、书店、电影院等休闲娱乐场所。
▲翻看老照片追忆岁月
当时,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侯宝林、郭全保、马连良、金少山、骆玉笙、魏喜奎等都曾在西单商场学艺和演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单商场经过公私合营,由个体变为国营,但营业场地仍然全是平房。在那个商业还不发达的年代,西单是国家对外的形象,也是京城百姓日常生活的保障地。
上世纪50年代,西单商场被改造成一个综合性的商场,由五个专业商场组成。第一商场包括西单食品店,专售腊味、海味、鲜货等;第二商场专卖书籍;第三商场经营风味小吃,还设有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门市部和杂耍场;第四商场经营特种手工艺品;第五商场则把过去分散在各个商场的百货摊全部集中起来,统一经营。就这样,西单商场摇身一变成了,有吃、有喝、有穿、有戴、有娱乐场所的大百货。
西单第一理发馆是1955年从上海引进技师在北京开业的,坐落于西单北大街。1958年,西单第一理发馆几位师傅研究创新电推子拱茬操作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在全市美发业得到推广应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单第一理发店在美发技术上处于北京市的领先位置,许多西单第一理发店里手艺好的师傅都是当时的劳动标兵。“西单第一理发馆”被人亲切地叫做“西单第一”。西单第一理发馆名字一直用到1985年。
董必武曾为西单商场题字
1974年,经过6年施工,西单商场五层的营业大楼拔地而起。新商场投入运营时,商场党委书记胡锡奎向时任西城区委副书记王定华提出:为了扩大西单商场的知名度,增强职工的荣誉感,促进经营创收和发展,能否请求国家领导人给商场题写牌匾。
王定华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便思索琢磨了起来,请哪位领导人题写合适呢?想来想去,他想起了董必武。
抗日战争时期,王定华在延安见过董老,他在党内德高望重,是人们喜称的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是中共一大13位正式代表之一,党的创始人之一,革命元老。
1974年,董必武已经88岁高龄,相对来说不是太忙。董老书法艺术功底很好,擅写楷书,名扬全国。“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写得刚柔并济,铿锵有力,形若骏马奔驰,堪称墨迹瑰宝,书艺典范。取得他的墨宝应该是最佳选择,如果董老身体健康许可,估计是不会拒绝的。
董老就住在西城区绒线胡同,相距咫尺,但是那时的保卫工作还是非常严格的,为题字一事去登门拜访,不免有点冒失。王定华一下子想到老朋友齐一飞,他当时是北京市第一商业局局长,曾经是董老进京时的秘书。
一天在市委开会,王定华和齐一飞被安排住在同一个宾馆房间。于是,他便把上述想法向齐一飞娓娓道来,并请他帮忙完成大伙儿的心愿。齐一飞满口应承,表示会后即去看望董老,力争完成任务,请大家放心。
王定华立即和主管财贸工作的副区长甄斌,区委财贸部长刘万曾,商场领导胡锡奎等人,商量做牌匾的大小尺度,拟用的色彩等有关事项,写了一个书面报告,交给齐一飞,请他转呈董老。
没过几天,齐一飞便给王定华来电话说,董老已欣然承诺,同意“挥毫泼墨”,为西单百货商场题字。1974年6月,董老题写好了几幅后,让齐一飞和王定华去挑选,两人代表西城区人民群众向董老致以崇高的敬意与感谢。不久,“西单百货商场——董必武(书)”几个大字便矗立在了西单商场的大门口,成为当时的一道靓丽风景。
那些故事
站柜台的顺口溜
“我刚来那会儿,还没有这楼呢,就是小二层,门脸也窄,但是人可不少。”看着一屋子的老熟人,范竹贤打开了话匣子。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入职西单商场,经历了商场的“撂地”时代。指着展板上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她回忆起了曾经的岁月。“来了都得先学站柜台,一个班八小时,没工夫‘偷懒’。”
▲西单商场附近环境越来越好
别看经营品类和面积远不如现在,那时候的繁华却超过如今。两排柜台囊括衣食住行,十几个部门涵盖销售、后勤。如今“过时”的针头线脑,却是当时京城百姓最热衷的俏货之一。“那时候,针头线脑不是哪儿都有的,西单商场东西全,老百姓都认。”范竹贤站过针线、搪瓷、童装等柜台。她和同事们摸索出了售货员的工作诀窍若干条,能帮助小徒弟快速上手。“一人站中间,两人站两边。顾客都能照顾到,还能防止老聊天。”几十年过去了,范竹贤还能说起当年的顺口溜。
唱收唱付的吆喝声
顾客多、货物多、手续多、现金找零多。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各式各样的稀罕物登陆西单商场,吸引百姓前来抢购,商场也迎来了最辉煌的时代。
“为买一双大眼儿棉鞋,一位丰台的顾客早上七点多就到了商场门口,生怕来晚了排不上。”老售货员魏九菊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尽管皮鞋、手表、无线电收音机已不少见,可货源仍不丰富。尤其是一些高端货,总会引起“疯抢”,来货时,她们都害怕在柜台售货。“卸货以后直接在小广场或者找个空地就开始卖,半天就卖光。要是摆柜台上,真怕顾客给挤坏了。”
▲西单商场门前繁花似锦
当时,买东西需要凭票、凭证。面对大量的钱款、货物,售货员们需要眼明手快,不能有差错。为了准确,魏九菊和同事们一手钱一手货,唱收唱付。因此,在当时的西单商场内,都可以听到如饭馆跑堂一样的“吆喝”。“一块手表,收您五张工业券,二十元整,找零一元,当面点清。”
更加神奇的是,在柜台与收银台上方,有一条条用钢丝穿成的“电通道”。每一单结清后,魏九菊都会把钱款、票证、单据夹在一起,往钢丝上一夹,缓缓传输到收银台。“那时候虽然没有电脑,可我们有窍门、有手艺,不但东西吸引人,服务更是让每一位顾客都满意。”
那些汗水
售货员兼当“小工”盖起“争气楼”
地下一层仓库,老售货员穆庆宁抚摸着墙面的红砖,激动地招呼:“你们快看,这是咱们盖‘争气楼’时候的砖呢,我当时就拉过砖。”这些红砖背后藏着一段特别争气的往事。
70年代的西单商场不仅名震京华,即使是在其外围所设的商店也沾光非小。除了有半亩园食品店、卫幅无线电行外,还有富汉臣镶牙馆、万国(或新万国)理发馆、盛锡福帽店、知行书店、桂香村南货店、亨得利钟表店、万里鞋店等,也都因西单商场而得名。
1972年,有外国政要来京访问,走访了北京的各大商场。在西单商场里,随行记者的镁光灯记录下当时商场的样子。楼体老化、墙身裂缝、经营面积不足,每一张照片都让当时的员工们心里憋了一口气。
“当时领导们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商场的发展会受限,与其在原有基础上小修小补,不如盖一座新楼,让商场实现质的飞跃。”范竹贤说。按照规划,新大楼是一座地下一层、地上五层,面积3.2万平方米的“巨物”,而当时商场的千余名员工,谁都没有干建筑的经验。“当时请了40多位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给我们搞培训,学了一个多月才陆续上工地干活。”穆庆宁回忆。
▲职工热火朝天地帮忙盖“争气楼”
当时,商场抽调了约300名员工,大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当起了壮工,都是十六七的姑娘、小伙,个个比着干。黑白照片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在一片大干快干中,一位姑娘却在工地哭了鼻子。“为什么不让我上?我也能抡锤、砸夯。”说这话的正是穆庆宁,看着小伙子们干得起劲,这位姑娘也来请战。“女孩子干这么重的活吃不消,而且有危险。”好心的劝慰反而让穆庆宁哭了鼻子,她回去后拉着几位姐妹组成了女子突击队,专门给男同胞们运沙、拉砖。
如今,商场的资料中还保留着穆庆宁拉砖的照片,而现在的西单商场主体建筑,仍是当年他们用6年时间,一锹一锹盖起来的“争气楼”。
那些缘分
商场是孩子的“乐园”
站柜台的窍门,“全盛”时期的故事,盖楼时的记忆……桩桩件件都是这次征集令要收集的内容。从4月20日发出征集令至今,商场已经收到老故事、照片、实物30余件。其中,最特殊的当属一叠微微泛黄、保存完整的送交捡拾物收据,足有二十多张。展开其中一张,只见上面写着:“兹收到王庆华同志捡拾物品人民币三分。”底下还有西单商场派出所的公章。
▲老街坊王庆华保存的送交捡拾物收据
“那时候我家就住商场附近,每天都和小伙伴们到里面玩捉迷藏,经常能在商场里捡到各种东西。”说话的正是王庆华。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西单商场就是周边孩子的“乐园”。在他的记忆中,这里人多、热闹,稀罕物琳琅满目,每天不来转一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每一次捡到东西交给警察,都会换回一张送交捡拾物收据。而这,也成了王庆华和西单商场缘分的见证。听说商场在征集老物件、老故事,他迫不及待登门,把留存的收据送来。“希望这些物件能在未来转型升级后的商场里展出,我家里还有那时候的工业券,下次也带过来。”王庆华说。
记者手记
一张捡拾物收据,见证了曾经的人流如织。一段站柜台小窍门,道出了老“西单人”的敬业精神。一张拉砖的黑白照片,记录着曾经的姑娘、小伙如何在“争气楼”工地上挥洒青春。
此次的征集令将持续到5月31日。未来,收集来的实物、音像、故事等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转型升级后的新西单商场中。
▲新式店铺增添商圈潮流元素
西单商场已启动升级更新,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时代创新标杆”为核心定位,围绕动感、品质、科技、人文的核心主线,构建集时尚零售、品质餐饮、社群娱乐、人文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服务中心,助力提升西单商圈整体商业形象,满足消费者“沉浸+体验”新型购物需求。
“我们将以此次征集为契机,持续收集属于西单商场的‘独家记忆’,让它们在未来成为新商场的组成部分,焕发第二次青春。”相关负责人说。
文字:王新民 张骜
图片:方非 姜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