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西城区专场。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主持。西城区主要负责人出席,围绕“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全力塑造高品质之城”主题,介绍西城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实践和阶段性成果,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孙硕介绍西城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工作情况: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团结奋斗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号召。
西城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离红墙最近的地方,必须坚决当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排头兵,以“红墙先锋”新作为、“首善之首”高标准,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争当示范。
党的二十大以来,西城全面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出“2-1-1-5-2”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框架体系,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西城工作思路举措。具体来说:
——牢牢把握“两个突出”根本要求,把准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的正确方向。
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众”的重要嘱托,将其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的根本要求,贯穿一切工作始终,贯穿发展治理各领域、全过程,举全区之力、尽最大努力让核心区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紧紧锚定“一个目标”,描绘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的美好愿景。
一座服务高效、发展高端、治理精细、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之城,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西城大地展现的生动图景。服务高效,就是首都功能显著增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取得新成效,“四个服务”水平得到新提升。发展高端,就是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高精尖”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创新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区域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治理精细,就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治共治法治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服务效能稳步提升。宜居宜业,就是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成为既可安放心灵、又可承载梦想的生活家园。
——继续探索“一条路径”,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的光明大道。
减量发展背景下的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这是我们多年艰辛实践探索出的成功之路。自总书记2014年第一次视察北京以来,我们坚持“减量发展”不动摇,特别是近五年来,我们持续加大疏解力度,累计疏解腾退空间建筑面积152.1万平方米,常住人口从123.3万人下降至110万人,市场主体从9.1万户下降至6.8万户。我们坚持高质量发展探新路,老“动批”凤凰涅槃成为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落户金融街,也标志着金融街资本市场生态进一步健全。这条发展新路子,来之不易,可行,也必行!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主动融入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更广视野、更大空间谋划核心区工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展现更加光明的前景。
——精准聚焦“五个主攻方向”,全力抓好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重点任务。
第一个主攻方向,全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西城的特殊区位,决定了这是我们必须履行好的重大职责使命。我们坚持把维护核心区安全稳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坚持在高标准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中展现西城担当,坚持以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持续提升“四个服务”能力水平,近两年先后圆满完成了建党百年庆祝大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全国“两会”等一系列服务保障任务,特别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西城大妈”,作为守护核心区平安和谐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成为了首都市民耳熟能详的志愿服务代表性品牌。
第二个主攻方向,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我们持续加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金融街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发展,以全市0.02%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40%的金融业增加值,创造了全市近70%的金融业三级税收贡献。去年11月,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和金融街建设与发展30年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成为党的二十大后在京举办的首个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活动,金融街国际影响力、传播力日益增强。
我们不断擦亮“金科新区”品牌,累计新引入头部或重点金融科技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166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100亿元,2022年实现税费收入超过30亿元。
我们全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示范区,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超224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0余家。去年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2336.9亿元,占全区GDP的41%,位列全市第三,其中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全市第一。
我们以国际化视野推动消费能级提升,实施西单、地安门外、西直门外等重点商圈三年行动,提升西单连廊空间,打造高品质商圈,升级“西城消费”2.0版,今年以来社零额增速始终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我们以“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的理念服务企业发展,始终坚定不移认为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获评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政务公开工作在2022中国政府透明度指数报告中位列120个市县区第四名。
第三个主攻方向,全面提升民生福祉。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我们坚持民心所指就是政之所向,用足用好接诉即办这个主抓手,让西城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有人听、有人管、有人办,这项工作的综合成绩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第一。我们将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把造福人民作为最大的政绩。
面对近年来严峻就业形势,我们举全区之力办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用“父母心”为高校毕业生照亮就业前行路,去年西城户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3%。今年我们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每一名毕业生特别是困难家庭毕业生背后都有我们的服务团队全程帮助,一对一托底帮扶,让每一名学有所成的西城孩子都能顺利踏入社会、跟上时代步伐。
西城教育素有全国基础教育高原之美誉,我们坚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保持每年百亿元的教育投入,进一步巩固全面优质均衡发展的“教育高原”,着力培养“身体强健、心中有爱、眼中有光”的西城孩子,努力实现不“内卷”。针对“小眼镜”“小豆芽”“小胖墩”“小焦虑”问题,想出了远眺活动、体能训练营等不少招,孩子的平均睡眠时长多了、戴眼镜的少了、更加活泼开朗了。针对社会上反映的一些相对薄弱的所谓“坑校”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全面展开“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建设,19位区领导担任第一校长,尽全力让每一名西城孩子都能享受到更优质均衡的教育。
我们坚持将健康作为现代化应有之义,全面推进健康西城建设。以体医融合、全民健身打牢健康之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节、欢乐冰雪季、一街一品等活动,被评为首批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让老百姓买药更方便、看病更舒心,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充分发挥好家庭医生作为失能老人等群体“健康守门人”的重要作用。
我们主动积极应对“老龄化”,统筹推进“养老十件事”,“一键呼”累计安装2.2万部,平时“一键呼服务”、突发情况“一键呼救”确保老年人安全。挂牌运营217家“父母食堂”,有的能预订家乡美味,有的按两称重算钱灵活,让老年人吃得更好、更安心,同时开展“父母食堂+(家)”试点,增加养生堂、学堂、讲堂和乐享堂等服务项目,让老年人在西城安享幸福晚年。
第四个主攻方向,持续高水平推进控规落地。核心区控规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指导核心区发展的法定蓝图。今年,我们接续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久久为功落实好控规部署。
我们深入实施疏整促专项行动,推动违法建设拆除向平房院内延伸,整治提升住宿业,精细治理背街小巷、桥下空间等,西长安街街道成为全市首个全面完成架空线入地的街道,核心区的大街小巷更加舒朗有序。
我们以强烈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特别是上半年,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提前一个月让蒙尘多年的宝贵历史遗产——先农坛庆成宫重见天日,同时,我们也实现了血液中心降层、育才学校家属楼还回绿地等重点项目,让更多市民群众可以领略中轴线的壮美、历史文化的厚重。
我们纵深推进城市更新,实施西单—积水潭桥线性街区、阜内大街等环境品质提升,推动什刹海、大栅栏等街区风貌恢复,地安门外大街、旧鼓楼大街精彩亮相,西单更新场、菜西片被评为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白塔寺宫门口东西岔获评2022年十大“北京最美街巷”。
我们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市领先,“城市大脑”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最优,14处河湖获评全市“优美河湖”,陆续建成广阳谷、常乐坊等城市森林,北护城河、什刹海环湖等滨水绿道,人定湖、宣武艺园等全龄友好型公园,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让绿色成为城市的靓丽底色。
第五个主攻方向,坚定推动文化强区建设。西城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我们勇担职责使命,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
西城文化“范儿”让人眼前一亮,坚持以“文化”育“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高水平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广大群众践文明之行、引时代风气,文明城区六连冠展现新光彩。
西城文化“根儿”更加茁壮,创造性开创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两批16个文物活化利用计划实现落地签约。蒙藏学校旧址修缮完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并对外开放,新市区泰安里精彩亮相,举办纪念金中都建都870 周年系列活动,老城日益展现全面复兴之势。
西城文化“牌儿”更具知名度影响力,“文化产业十条”为文化产业发展添加金融助力,老旧厂房变身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空间,“西城礼物”“京剧发祥地”“白塔夜话”系列文创产品、文化品牌,锻造有名有实的西城文化IP。
西城文化“味儿”走进寻常百姓家,“书香西城”浸润核心区,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数位居全市前列,首批44家“悦读湾”挂牌,北京砖读空间、红楼公共藏书楼等文化新地标闪耀大街小巷,“会馆有戏 京彩西城”等文化活动让观众大饱眼福,“博物馆之城”让市民感受核心区深厚底蕴。
——大力实施“两个工程”,为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行稳致远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深知,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归根结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今年以来,我们系统部署实施“两个工程”,以高质量党建、高素质干部队伍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第一个工程,是“红墙先锋工程”。这是为了解决好“心”的问题。我们构建了“1+6”党建制度体系,引领带动全区党员干部自觉强化责任担当,争做推动区域发展的“有心人”,努力在中央政务保障上亮旗帜,在助推改革发展上当先锋,在聚焦为民服务上作表率。
第二个工程,是“双提升”工程。这是为了解决好“力”的问题。“双提升”,就是提升工作效能水平、提升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消除卡点堵点、优化工作流程、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搭建干部成长平台,为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做好能力储备。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的新行动新成果,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西城贡献!
记者提问
记者:近年来,西城区率先探索出了一条减量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请详细介绍一下具体举措有哪些,成效如何?
北京市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东伟:
记者:上半年,泰安里亮相、400余年的文物庆云寺变身金石博物馆等,这些都是中轴线遗产保护、文物活化利用方面非常有益的探索。请问西城区在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近期还有哪些可以关注的亮点?
北京市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东伟:
记者:西城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在落实新总规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同时,作为老城区,西城区在城市更新方面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举措?
北京市西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朱国栋:
记者:金融街地处西城区,是金融资源最为聚集的区域,请问西城区是如何做好服务保障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工作的?未来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哪里?
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局长卢五星:
来源: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