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南,北京建城和建都的肇始之地,宣南文化被誉为北京文化源头、缩影与精华。作家肖复兴在《宣南文化三论》一文中曾说:“谈及北京的文化,绕不开宣南文化,它是北京文化的根。”
9月3日下午,由西城区委宣传部、西城区文保中心、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主办的“十月作家走西城”活动在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举办。著名评论家李林荣、儿童文学作家周敏、著名作家阿乙、青年诗人伽蓝等二十位作家、诗人、评论家深入宣南文化博物馆采风,观看《宣南往士》沉浸式导览剧,在焕然一新的“京师首刹”长椿寺跨越时空,感受宣南文化的底蕴与魅力,并将结合此次活动创作反映北京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优秀作品,助力北京文化发展与创新。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明朝古刹长椿寺内。长椿寺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皇家敕建庙宇,明末清初有“京师首刹”之称。2019年,西城区启动对长椿寺的大规模文物修缮工作,同步对博物馆原有展陈内容进行改陈提升。再次对外开放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以宣南士乡历史文化为主题,围绕“宣南士乡”的城市空间、士人群体的生活空间、学术活动、精神追求等梯次展开,诠释士人心系家国命运、挺立时代潮头、勇于担当大任的人文精神,展示宣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展览在设计形式上,以“沉浸式”博物馆体验为导向,巧用数字化技术,率先探索出沉浸式戏剧导览的全新展陈活化路径,实现了文物古建保护、展陈艺术效果与人性化观展体验的统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活动现场,嘉宾们跟随当年嵌在宣武门上的石额化身“石额公”和一个初到京城准备参加会试的举人“弘生”,穿越时空回到清朝民国,到“孙公园”领略万卷楼风采、看颜李讲学论道、赏笔墨丹青、听公祭椒山、读宣南报刊……寻迹宣南士乡,探秘“宣南士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世界,触摸北京历史文化的细微之处,激发创作灵感。在观看了沉浸式导览剧后,嘉宾们无不沉浸在宣南士乡的文化记忆中,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沉浸式导览的方式,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宣南文化从古至今都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民族精神息息相关。而传统文化正与西城区的经济新发展、文化新气象同步更新,持续充实着新时代的文化记忆,在百姓生活中不断创作出新的史诗。
著名作家阿乙对这次参观展览的方式感到新奇,“和靠自己看介绍和借助解说器听讲解不同,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沉浸式导览剧让人进入一个戏剧般的场景,参观者可以轻松穿越到历史空间,这种方式可以让参观者快速吸收历史。”阿乙说,北京十月文学月的“作家走西城”活动,让他有机会多出来走一走。北京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城市,参观博物馆是一种博览式了解北京的方式,北京十月文学月是了解北京文化和当代文学的窗口,多参加这类活动对作家们创作有关北京城市历史方面优秀作品有益。
“这种沉浸式导览剧的形式拉近了我们与北京历史文化的距离,可以更全面地体会宣南文化之于北京的意义。”作家王琛表示,最近她在创作北京博物馆相关报告文学,这次宣南博物馆之行对她接下来的“博物馆‘活化利用’”篇章创作有很大帮助。
从历史走来,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西城独特的魅力。作为营城建都肇始之地、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西城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活跃的文化交融。近年来,西城坚持以文育城、以文化人,以文促治、以文赋能,积极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多元化呈现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努力展现大国首都核心区的文化自信与人文气象。此外,西城区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统筹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模式,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打造首都博物馆之城的“西城模式”。
下一步,西城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红墙先锋”新作为、“首善之首”高标准,落实“2-1-1-5-2”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框架体系,不断探索拓展减量背景下核心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扎实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建设,以强大的文化自信谱写新时代首都核心区崭新篇章。
文字:任钗宁
图片: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