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女儿为农产品做“搬运工”》
清早,北京密水农家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工人们忙着将新运来的蔬菜卸货、称重。合作社理事长董世杰,对每种蔬菜进行仔细检查,一一记录。通过质量把关的蔬菜进入打包车间后,还要经过品相筛选才能进行包装,最后运往全国各地。工人们各个手脚麻利,所有工序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董世杰的坚持与付出。早在2013年,还在大学读书的董世杰,为了给务农的父母减轻经济压力,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尝试着将家里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
北京密水农家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世杰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的父母都是农民,看着地里的菜都逐渐长起来,但销路却是一个难事。销路不好,人均收入就特别少,于是就想怎么才能打开销路,把这些菜卖出去。刚上学那会也总是从网上买东西,于是我就想能不能把我们家的农产品挂在网上去卖,接着我就拍了些照片挂在网上看看有没有人买,结果发现密云的产品特别受市里人的认可。”
学习计算机通讯专业的董世杰,经营起网店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再加上产品质量过硬,不到一年的时间,董世杰的“小生意”就有了很大的起色,销量节节攀升。更重要的是,亲朋好友看到董世杰的网店做得如此红火,也纷纷加入,将自家的农产品通过她销售到全国各地。年轻的董世杰没有沉溺于一时的成功,而是冷静思考未来的农产品销售方向,准备开始规模化、品牌化经营。2016年,年仅24岁的董世杰,创建了北京密水农家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吸纳村民入社,并组建了10人的经营团队,带动百余名当地农民就业,包括农产品的种植、运输、客服、拍摄等诸多岗位。
北京密水农家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世杰告诉记者,“我们入社社员是150户,150户里有120户都是农民。我们在收购他们农产品的同时,到年底,也会有合作社的分红,就是盈利返还。这样能给农户一个双重保障,农户不用再推着小车走街串巷的去卖菜。”
2017年,董世杰注册了“密水农家”品牌商标,开始走品牌化道路经营农副产品。目前,店铺囊括了柴鸡蛋、蔬菜、水果、干果等9大类近200余种农副产品,涉及369个电商品牌识别,累计粉丝20余万人,月销售额达200万元。呈现出“农户不出门、产品销全国”的良好态势。
8年的时间,董世杰从创业小白已经成长为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新农人”。她将所学专业学以致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品牌发展思路,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供需变化,利用多年合作经验、统一管理及技术支持等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户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电商时代的红利,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助农增收”之路。
《返乡创业建民宿 归雁反哺共发展》
初秋时节,伴着鸟鸣花香,一路走进黑山寺村,不远的转角处便是风林宿禅意民宿,木色建筑配上白墙灰瓦,肃静文雅。或许是因为毗邻大云峰禅寺,院落前的风铃都显得音律清雅、绵长动听,仿佛一切远离了喧嚣,一份宁静安逸涌入心头。这里的创始人张秋霞告诉我们,虽然她是密云人但已在外工作多年。六年前,当她第一次来到黑山寺村时,就被这里古朴自然的环境所打动。
风林宿禅意民宿创始人张秋霞告诉记者,“那天正好走过村口那个寺院,绕过寺院后看到这个小村子,一下子被这里吸引住了,这么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这么高的植被覆盖面积,让人感觉很舒服。
2016年,张秋霞放弃了在外经营多年的瑜伽馆,回到密云一头扎在黑山寺村,创办起别具特色的“禅意”民宿。她将村民闲置的家宅租赁改建,最大限度地保留房屋外部的原始风貌。以“轻禅生活”为主题,相继建成了缘起、巢栖、翰墨香等多个院落。建设过程中,张秋霞深深感受到了村民的质朴、真诚。她始终不忘与村民融合共生的初心,通过租赁民宅、果园,投资建设、雇佣员工、劳务、农产品销售、为自营民俗户输送客源等方式,为村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
风林宿禅意民宿创始人张秋霞告诉记者,“到这来之后,我觉得这里的村民很朴实、纯朴,他们看到我一个小姑娘在这儿,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还带动了村庄的发展,所以他们对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的是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几年间,风林宿发展为拥有十几间院落的特色民宿,经常组织茶会、香道、非遗手作、插花、读书等文化活动,积累了不少人气。张秋霞坚信,民宿发展不能只靠餐饮和住宿,只有兼容文化属性,不断丰富民宿内容,才能得到持久发展。2020年,张秋霞在毗邻的低收入村租下百亩果园打造生态农场,通过发展民宿加农场,线上加线下的组合形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的体验项目。
游客李巧稚告诉记者,“风林宿可以让人很放松,接近自然,它本身有民宿,现在又有了农场,现在正好是秋收季节,过来干干农活捡捡栗子,心里能踏实一些。在城市里面得不到这种空气和这种感觉。”
六年来,张秋霞坚持“尊重自然、与村民共融共生”的理念,将轻禅文化与民俗旅游相结合,打造出有内涵有温度的特色民宿。引领黑山寺村民宿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一房难求成了节假日期间当地民宿的常态。而更让张秋霞感到欣慰的是,民宿发展给本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为密云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海归”建农场 荒园变“课堂”》
在密云金叵罗村有这样一个地方,万物顺应时节自然生长,不用任何化肥农药,动植物不需过分打理,蔬菜自然成熟、开花、结果,小动物们田间漫步,一切回归自然。这里就是四位海归女硕士与当地农民合作社携手创立的“飞鸟与鸣虫”农场。而农场的选址,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考察探底,三个重要原因,让她们留在了这里。
飞鸟与鸣虫农场创始人李一方告诉记者,“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做土壤和水质的检测,发现这里达到了自然保护区的标准。第二就是村里的土地坚持不用化肥农药已经有八九年的时间了,对有机的这份坚持,让我对这个村子刮目相看。第三就是当地政府的发展政策,密云是以生态涵养发展为核心,我们做有机农业是非常看重这样的发展环境,这里也非常适合做各种亲子体验和教育的。”
经过一年的建设,曾经荒废的果园变成一座充满田园气息的体验式农场。飞鸟与鸣虫坚持以食农教育为核心,孩子通过耕种、收获,对农业有了更丰富、立体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农作和环境的价值。农场里90%的作物种植、采收,设施设计、修剪都由来到农场的大小客人完成。通过举办各类活动,挖掘有机农业中的教育、文化、艺术价值,进一步凸显农场的独特性。四位创始人,曾在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儿童教育等领域有着10年至20年工作经验。她们不仅将资源和国际化视角带入农场的建设、管理、运营中,也为金叵罗村连通了外部资源,打开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李一方告诉记者,“对我们来说飞鸟与鸣虫农场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农场,但是整个村子都是我们的舞台。我们会帮助村子对接更多的资源,帮助他们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帮助他们去申请市级的中小学社会大课堂实践的资质、帮助他们引进一些有机农业技术培训,我们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共生共赢的关系。”
随着农场运营逐渐步入正轨,李一方计划未来在这里打造北京首个乡村美育馆,举办艺术展、论坛,吸引更多艺术家驻村创作。村子为农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场则为村里的发展赋能,相信这样良性的促进,会使金叵罗村的业态越来越丰富,最终实现大家受益,多方共赢。
密云优质的生态、广阔的土地、悠远的乡愁,不仅唤回了游子返乡创业的脚步,也吸引了不少城市青年和投资者前来。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扎根密云,通过兴产业带动乡村全面发展,在乡村一线释放着巨大能量,为乡村振兴画卷涂抹亮丽的色彩。
文:卢安拿
摄:蔡立君
编辑: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