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朝阳增进民生福祉
2021-06-28 18:1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最大的民生福祉。

朝阳区积极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管家”,医养结合让老人享有幸福晚年……朝阳区交出了一份承载百姓健康与民生幸福的优异“答卷”。

补短板加 快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东五环外,常营中街南侧,北京朝阳医院东院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目前,主体结构已经封顶,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医疗机构初露真容。待2022年底全面投入使用后,周边群众将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提高健康水平,实现病有所医,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朝阳区医疗卫生工作的目标。朝阳区作为全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存在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就拿朝阳医院东院所在的常营地区来说,常住人口超过10万,但周边尚没有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性大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不足的矛盾突出。

朝阳区从加大重点工程建设力度方面着手,优化资源配置。2019年,朝阳区开工建设朝阳医院东院、安贞东方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垡头院区等多处医疗机构,推动大医院落地朝阳,同时建设完成了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来广营院区、妇幼保健院北院区建设,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垂杨柳医院新院区去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床位增加至750余张,全新的就诊环境、一流的设备设施,大大提高了接诊能力,有效缓解了朝阳东南部地区百姓就医需求。

如何发挥大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2012年,朝阳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了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朝阳医疗联合体。以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安贞医院和垂杨柳医院为核心,纳入全区4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建立中部、东部、北部和南部医联体。

医联体成立后,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专科医疗实现串联,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辐射到基层医疗机构,居民在社区可以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形成了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网底一体化建设,常见病、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回归基层就诊,疑难重症患者回归三级医院,实现了医疗服务效率的整体提高,为分级诊疗建立载体和路径。

2019年,朝阳区快马加鞭、乘势而上,在4个片区综合医联体的基础上,筹备完成儿科、肿瘤防治、中医、妇产等多个专科医联体,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互联互通互动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目前,朝阳区域内有医疗机构1756家,其中三级医院21家;二级医院35家;一级医院9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87家。辖区内全部公立三级综合医院纳入医联体体系,以专科协作、科室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等方式,与一家或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型医疗联合体,落实分级诊疗制度,让居民在家门口得到专家诊疗。

“十四五”时期,朝阳区还将实施区属医院名医院、名学科、名医生培育工程,提升区属医院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完善医联体布局及运行管理机制,利用互联网及信息化技术,推动医联体内资源共享整合,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规范有序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流程服务,让群众看病就诊更加方便快捷。

强筋骨 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自从签约了家庭医生,双井街道居民侯雅宏已经习惯有用药问题或身体不舒服就打开微信咨询家庭医生,“身边有一个像‘定心丸’一样的家庭医生,心里特别踏实!”

随时随地有家庭医生关注健康,这是朝阳居民享有的“福利”。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家医服务后,就会有自己的健康档案,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五类慢性病的居民会有专门档案,每年至少开展4次面对面随访,三级医院专科医生提供至少1次的诊疗指导,对于病情严重需要转诊的居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会提供医联体内核心医院的转诊预约服务。截至去年底,全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97.6%。

除了家庭医生服务,朝阳区还积极探索改善基层医疗环境,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努力当好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过去,一些患者担心社区医院或者二级医院医疗条件有限,康复治疗不放心。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医院具备康复条件,患者可放心转诊社区,接受专业、规范化的康复护理服务。

今年5月,90多岁的孙爷爷突发脑梗后,从三级医院转到了家门的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专业诊治,老人说话、行走、吞咽都有很大改善,家属也着实放心不少。孙爷爷选择的太阳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朝阳区首批转型康复医院的基层卫生机构之一,中心引入天轨移位系统、情景互动跑台、吞咽言语诊疗仪等多种先进专业的康复设备,可以对功能障碍、活动参与受限的各种疾病以及高龄和亚健康人群进行治疗。

同样完成转型的还有南磨房社区卫生中心,不仅设置康复病区,还引进了三级医院康复医学专家及带头人,达到了二级康复医院的标准。

目前,朝阳区逐步形成社区卫生机构康复医疗服务、血透服务、住院治疗等特色品牌,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在家门口入院诊疗。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诊疗量占全区30.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朝阳区逐步形成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首诊在社区、慢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的新型诊疗秩序。

惠民生 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质量

医养结合是顺应为老服务的现实需求。近年来,朝阳区在老年健康服务方面持续发力,先后完成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创新开展居家养老“四进”服务,建成包括首批康复转型试点、首批老年友善医院、首批临终关怀试点单位等一大批特色养老机构。

今年3月,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的医养结合养老驿站正式运营,不仅实现了卫生中心的“一址多用”,在空间上破解了养老服务场地资源紧张的难题,更将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以医带养、以养补医,开创医疗、养老、物业、保障四位一体的新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作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区,朝阳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实践,建立起覆盖43个街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中心,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原有设施和功能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开通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并配备专人为患者进行引导,让老人看病、取药、康复训练更加方便。在诊疗服务方面,老年健康服务中心充分整合医疗、护理、康复、中医等老年病相关科室,推动老年医疗服务“多病共治”,为明确诊断、病情稳定的家医签约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送药上门”服务,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和上门巡诊服务,建立了适应老年人健康需求的保健—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体系。

围绕“三失、一高、一独”(即:失能、失智、失独,高龄,独居)老年群体需求,自2017年开始,朝阳区试点推出“一键式”智慧养老服务终端,该终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高科技产品,搭建了完善的急救呼叫受理平台和便民服务呼叫平台,联通999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驿站,为辖区老人解决应急救助、医疗服务和便民服务需求,帮助老人解决身边、床边的养老难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区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0万人,占20.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4.3%,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十四五”期间,朝阳区将开展卫生健康示范工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利用各类资源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在垡头、东坝、来广营等街乡新建12家养老机构。加强养老队伍建设,成立区级培训基地,培训3000名养老护理员。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全面创建市级全民健身示范街道和体育特色乡,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到2025年,辖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40%以上。

聚合力 全力抗疫守护群众健康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朝阳区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卫健部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等职责要求,发挥抗疫“主力军”“先锋队”作用,向全区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朝阳区迅速调配全区优势医疗资源,构建救治体系,卫健系统全面落实以社区防控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做好筛查、预防、诊疗等多方面工作,守护群众健康安全。设置区级定点救治医院、设立中医远程诊疗工作室、组建社区流调队伍、强化院感防控、为区属医院购置方舱CT、开通健康咨询热线……第一时间筑牢织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防线。

在医院,医护工作者全力救治患者,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在核酸采样现场,医护人员冒着严寒酷暑有序采样;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检测人员全副武装,抽丝剥茧寻找病毒;在疾控中心办公室,流调组工作人员守在电话旁,对密切接触者开展追踪调查……各条战线的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留下了一幕幕动人的画面。

朝阳区还制定并不断更新各类防控指引,助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结合家医签约服务,推出“朝阳健康十二条”,开展预约就诊、长处方、极减取药、送药上门等服务,在全市率先开通24小时健康咨询热线,解答群众各类疑问。

抗击疫情的过程也是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的一次检验,朝阳区以大区担当经受住了这次考验。成功无诀窍,功夫在平时。“十三五”期间,朝阳区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工作,病媒防制水平达到国家标准,全区顺利通过创卫国家级技术评估,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高质量完成全国健康促进区国家专家组验收。出台《朝阳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以上。

今年1月启动疫苗接种工作后,朝阳区设立“固定+临时+流动”的疫苗接种点位,让市民就近就便接种,体现“朝阳速度”和“朝阳温度”。截至6月20日,全区累计接种新冠疫苗超过600万剂,为构筑首都免疫长城贡献朝阳力量。

奋进的朝阳继续书写全民健康新篇章。面向“十四五”,朝阳区将建立平战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做优做强区疾控中心,持续开展慢病诊疗等培训项目,建成1—2家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提高全科医师医疗服务能力。朝阳区将精准对接人民群众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构建面向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来源:朝阳报

记者张艳艳


作者:

北京朝阳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