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满目绿,生态美景入画来。
以“绿”为底,生态福祉人人共享,让我们跟随新一期《朝阳报》跨版报道,一起走进朝阳这幅最美生态画卷↓↓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朝阳建设,就是要让百姓生活在蓝绿交绘、多彩点映、鸟语花香的美丽画卷中。
河道复兴
靓丽的城市水岸景观带
城,伴河而生,因河而兴,河流是一座城市的灵魂。60条、300余公里的河道及沟渠,织成了连通的蓝网,汇就了“流动的朝阳”。
从望京花溪到亮马泛舟,从黑臭水体到水清河晏,美景的背后是朝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大尺度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功能定位,在污水治理和河道管理上同步发力的现实印证。连续实施三个“污水与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亮马河、萧太后河、北小河、通惠河、坝河等38条市、区管主要河道的“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全区34条(段)、106公里黑臭水体和77条小微水体得到治理,断面水质持续向好,水环境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改善。
亮马河滨水绿道
朝阳的河,是百姓可亲、可近的清水之河。备受关注的亮马河,从6公里河湖贯通工程,到修复水闸打通节点、疏浚拓宽连通河流、调水补水丰沛水体、“一河两湖”完全贯通,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打包实施,实现了治水、修岸、绿化、营景一体化推进,满足了百姓休闲、娱乐、观赏、体验等多种需求,也开启了朝阳“以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新篇章。
水与城共生共荣,治水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美好生活。目前,朝阳区通过河道整治、河湖贯通等工程,30条、200余公里骨干河道连通有水,奥海、朝阳湖、农展湖、马泉营湿地等23处208万平方米湖面(湿地、水面)连通。河流更清澈,水面更开阔,更广的滨水空间与人开放共享,让百姓充分享有绿色生态带来的舒适生活。
平原造林
建出公园里的城区
环绕身边的绿是送给“朝阳群众”的美丽礼物。截至2022年,朝阳区人均绿地面积46.61平方米,高于北京市42.6平方米的人均水平。
朝阳大尺度绿化
一半森林一半城,城市建在公园里。朝阳有序推动两轮百万亩平原造林,以两道绿隔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零散地块、道路两旁、第五立面等绿化空间,宜绿则绿、见缝插绿、垂直增绿,用绿色织补公共空间,初步形成了“两环六楔、五河十园、多廊交织”的绿色空间格局。城市绿地面积1.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8.05%。推进绿隔地区公园建设,“一绿”地区重点建设城市公园,“二绿”地区持续建设郊野公园,全区新建改造大中小微公园绿地148处,构建了“大、中、小、微”四级公园体系。在公园绿地缺乏的街道,以“疏整促”为契机,通过拆违还绿、见缝插绿等途径,打造建设高品质口袋公园和街区公园。让绿色拥城、碧翠融城,让百姓抬眼见绿、身在园中。
朝阳以绿串城、绿城一体,已建成绿道总长度270公里,规划总长度达415公里。北部绿道,将20个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地“串珠成链”,服务辐射了周边11个街乡、54个社区的居民。望京绿道,连通滨水绿廊和慢行系统,全线串接大望京公园、北小河公园等多个大中小绿地,释放休闲活力空间。此外,“亲水”绿道、“野趣”绿道、“国际”绿道等不同类型的绿道实现了“一条绿道观朝阳”,在城市森林里漫游将成为百姓重要的生活方式。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开放的公园,把美好生活选择权交给百姓。朝阳通过建公园、拆围栏、修绿道、连水系,将公园步道延伸到城市绿道,公园景观融合进城市景观。43个无界公园成为人们可亲可近的“零距离乐园”,近千个各类公园成为百姓随时可享的绿色休憩空间。朝阳用拳拳匠心织起了衔接区域、串联城乡、覆盖社区、融于公园的绿色生态网络,托起了朝阳人畅游自然的新生活。
万物生长
自然生态的回归
万物生灵是大自然跳动的生命,生物多样性印证了朝阳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
黑天鹅一家
良好的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4月,两只黑天鹅在朝阳公园北湖的野鸭岛安家落户,并在当年10月成功孵化了5只小天鹅(天鹅的孵化率比较低,大概50%左右,本次孵化率100%较罕见)。虽然此前也曾有黑天鹅在朝阳公园栖息,但在这里搭窝、繁育后代还是第一次。工作人员为它们搭建了小窝,黑天鹅有了自己的“新房”,也写下了朝阳生物多样性建设的一个注脚。
黄胸鹀,叶元兴 摄
让城市回归生物多样的应有状态。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朝阳公园、将府公园等空间,野草自然萌发,落叶自然堆叠,树木自然生长,树洞自然留空,一切都由其自然更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原生环境。近几年,世界极危物种——黄胸鹀,生态环境“指示标”的极危物种——低斑蜻,唯一的陆生种类钩虾——奥森跳钩虾,“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等等,许多“久未谋面”的动物身影再现。水蒜芥、银背委陵菜、毛龙葵三种北京新发现或者新分布的植物,见证了朝阳美好生态的悄然之变。目前,朝阳分布有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银杏、水杉、野大豆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此外,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也较为丰富,已知已有77种药用植物资源,63种食用植物资源和102种蜜源植物。仅温榆河公园朝阳段,就拥有包括银杏、水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内的571种植物,观测到210种鸟类、136种陆生昆虫。
循环再生
发出可持续的邀约
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是朝阳的态度,更是行动。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周边,这些让人避之不及的区域,却是民生问题最集中的地方。而随着通惠水谷、朝阳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出现,一处处曾经脏、乱、臭的区域变成了如今一片片美丽的生态空间。
通惠水谷
“再生”的湿地,给百姓营造全新的景致。高碑店乡半壁店村下辖的南三村(方家村、小郊亭、半壁店),这里的人们,曾因居住地毗邻污水处理和粪便处理厂,长期生活在挥之不去臭气和久排不绝的黑水中。而借助城市更新契机,高碑店建成了面积约42公顷(绿化面积27.3公顷,水系面积9.9公顷,园路铺装面积4.75公顷),亚洲最大、国内再生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湿地公园——通惠水谷。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城市污水管网里的污水变为清澈水,“黑”水涅槃重生,达到了地表四类水水质标准,经过清水池流出水厂,用于河道补水、工业冷却用水以及流向水谷湿地公园。如今的通惠水谷,集科技、景观、人文于一身,在“碧水”“育秀”间突出乡村历史文化。一排排整齐别致的回迁楼错落点缀于水绿交融的再生水湿地公园之间,不仅造福半壁店村民,还辐射周边社区。通惠水谷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与生态理念,焕发可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
“黑科技”吃掉垃圾山,循环经济让百姓享受低碳环保生活。在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2万吨,而其中1/4的处理任务是由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完成的。
作为北京市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这个占地面积4636亩,曾因填埋垃圾恶臭横生,苍蝇满天的地方,随着智慧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和全链条环保标准的应用执行,成为了绿植环绕、洁净优美的“绿色北京新八景”之一,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等称号。如今的园区,四季如画,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苍翠的青松、怒放的海棠,园区成为最热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朝阳集中攻克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让水更清澈,空气更新鲜,环境更美好。
生态创意
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生态建设应于细节处出巧思。当生态与科技形成结合,人与自然就有了新的对话路径。
雨燕塔
朝阳对万物善意,对自然友好,对生命尊崇。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有座“雨燕塔”,这是全市首个为了便于雨燕栖息而建的,供鸟儿栖息、繁衍的“家”。“雨燕塔”21.42米的塔身分为5层,每一层都分割成数个大小均等的小格,小鸟们选择不同的小格作为栖息地。小格外侧设有木板,上面挖有小洞,方便小鸟们自由进出,如同一个个“房门”。“房门”的形状也有圆形、方形、三角形的不同选择。2240个小格,每一个面积都不大,在塔上整齐分布,小鸟们在其中进进出出,“雨燕塔”仿佛成为鸟儿们安家的“公寓”。同样的巧思在温榆河公园则幻化出新的创意。园内那些看似林木修枝后随意丢弃的“枝叶堆”,或修缮笼舍后遗忘的“杂木堆”,就是给昆虫和小型兽类盖的“房子”。这些人造灌木丛,学名叫做“本杰士堆”,可以为昆虫和小型兽类提供稳定的生态居所。
朝来农艺园
当农业与科技撞个满怀,数字农业在朝阳张开了腾飞的翅膀。朝来农艺园作为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是生态农业与数字农业高度融合的样板。在农艺园中,随处可见机器人穿梭在农作物的行列之间,通过摄像头识别,机器人可以实时播报农作物的温度、湿度、光度等情况,还能为前来参观的客人“导游”,进行答疑解惑。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全过程,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实时自动完成温室增降温、通风、除雾、补光等操作,保证温室内的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为作物高产、优质、安全创造条件。园区展厅将VR虚拟现实技术与农业相结合,以科技化、趣味化的形式向小朋友们更好地展示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生长过程,走进自然、了解万物生长是亲近自然的开始,是懂得和谐共生的第一步。
生态朝阳已经成为朝阳人生活的审美、日常的感受,她是对人与自然的尊重,对城市文明的传承,对文化特质的表达,是百姓可看见的美景,可体验的美妙,可获得的美好。
来源:北京朝阳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