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首届基础教育
卓越教师创新发展学术年会
日前举行
教育界的大咖齐聚朝阳
围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学创新”
这一主题
探索卓越教师创新发展路径
共话基础教育新未来
PART 01
大咖这样看朝阳
(人物顺序不分先后)
当代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顾明远: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是全面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的要求。强教必先强师,只有高质量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近年来,朝阳教育发展迅速,新建了不少学校,也对很多原有旧的学校进行了改造,今天再次来到陈经纶中学,感觉变化很大。朝阳区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进步,比如呼家楼小学马骏校长倡导的PDC新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首届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创新发展学术年会在朝阳举办,汇聚全国卓越教师典型经验,能更好助力朝阳教育高质量发展。祝朝阳教育越办越好。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李瑾瑜:
不论是倡导教育家精神还是倡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话题,离开了教学创新,其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罢,教育家精神的落地也罢,都会受到影响。
通过发言分享,感受到了朝阳的经验、朝阳的模式、朝阳的智慧:一个是在教研过程中真正突出教师主体作用,让老师们有创新的动力;另外是构建阶梯式教师发展系统,让老师的创新有抓手。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 李方:
经纶的经验、经纶的样板,有经有纬、有路径、有美好的蓝图,而且还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果印证了学校的改革创新。
PART 02
教育大咖如何谈教育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王定华:
奋斗精神是动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要让这一代学生能够吃苦耐劳,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应该千篇一律,应该有校内的分层教学,让一些学习慢的学生得到关爱,让那些学习好的学生捷足先登,而不能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
广大中小学校长,特别是走向教育家道路上这些卓越校长,应该心有火种,点燃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有创新能力,有创新实践,要交流互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继往开来,要有探索精神,敢入未开垦之领域,敢碰未讨论之课题,让思维的火花燃烧,让创新的源流涌现。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授 谢维和:
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教学生,我们不仅要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更应该注重研究学生,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他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能力,更要把握学生成长的方向。我们不仅要提升我们的学术水平,更要强化我们的政治责任,政治站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充分发挥治国理政的职责与力量。
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应该帮助和引导校园与教室中的学生,明天能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校长
正高级教师 刘雪梅:
教师的管理要有战略性,让每个人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教师的培养要有科学性,让每个人高效快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要有艺术性,让每个人愉快幸福的成长。
陈经纶集团目前已经形成了“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育才的能力、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的培养策略;浓厚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兑现着“老师想多远,发展的平台就搭多远”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承诺。
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李怀东:
教师的劳动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育过程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培养创新型教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拥有一支富有创新能力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党委书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郑蔚青:
作为当代教师,对教育的信仰是立业之基。坚守信仰,方能固守精神家园,方能克服职业倦怠,方能抵御物欲横流,方能恪尽责任。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既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团队文化的重要体现。
教研团队要开放与包容,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同时包容不同的教育背景、教学风格和学术观点,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创新思维,提高研究和实践的质量。
只有精进学识素养,严守职业道德,形成良好师风,才能使教育走得更稳、更远、更有底气。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心灵的碰撞、感情的共鸣,有爱的教育才有生命力。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
执行校长 徐琳 :
立足未来,教育的一切变革与创新都是为了实现“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理想形态。它至少涵盖着五层含义: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心灵;更加适应个体的个性化和多样性;更加开放灵活,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更加突破时空界限,做到人人、时时、处处可学;更加平等,每个人都能享受优质教育;持续发展,满足核心素养形成和终身教育的需求。
人工智能通过自身更新迭代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教育趋势,我们应当一起为之而努力,不断接近这一教育理想。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附中校长,正高级教师、
博士生导师邵志豪:
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召唤,成为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目标引领和价值追寻。
教师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本质在于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
教学创新就是我们一线教师基于课堂教学的创新行为,教师发展的基本能力是教学能力。
培养学术型教师是落实目前国家教师发展战略的有利选择。学术型教师是源于一所学校校本化的思考,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根植于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根植于学校的文化积淀。
教师内生的力量很重要,要秉承尊重的教育,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研工部副部长兼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师保国:
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表现指标是要有创造性,创造性就是指人们产出新颖且有效的想法或产品的特性,在衡量创造性的时候,有两个标准,一个新颖性,一个有效性,缺一不可。
教师是扮演一个评价者或者是把关者的角色,决定什么样的行为和产品是具有创造性的。
教师要通过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教育意识,比如说培养开放包容的性格、开阔的眼界,改变自己对于创造性的态度,减少对学生创造性存在的偏见,以提升识别和接受创新性的能力,提升成为“伯乐”的能力。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物理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何德强:
创新是一种潮流,人人都希望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设一个生态系统,需要尊重规律,要相信人人都是可塑之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八十中发展的关键词是多元、创新、卓越,教师要通过教学宽领域,厚基础,然后重实践,最后要达到促自主。
西南大学未来学校与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时见:
国民素养整体高质量提升,可以让拔尖创新人才有一个好的环境和生态,能够自由自然的更快生长。
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是个人的高度发展,其次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相契合,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教学创新包括重塑教学目标、重构教学模式、重建学习环境三个方面。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李百艳:
教学创新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
区域教育研发机构应该是教育教学催化剂或者引领者的角色。
教学创新既需要部分或者某些环节微小的变化,同时也涉及到观念、模式、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性变革。
在区域教育中,教研改革,要实现教师与教研员之间的互通互动,构建区域教育研究“立交桥”。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校长、正高级教师 李升华 :
改变相对于过去,创新相对于未来。在教育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中,学校的教育创新就是学校生命和学校的发展动力。
宜居是宜学的保障,而宜学是宜居的品牌,打造宜学朝阳就是朝阳的品牌。
“十四五”开始朝阳教育进入一个转型期,从原来优质资源的均衡,现在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当优质资源在区域内成为一个整体布局的时候,一定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转变。朝阳管理体系和教师培训体系、教育发展体系正在助力朝阳教育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面前,学校的教育创新是学校生命和学校的发展动力。
做教育是一个很平和的事,不急不躁,不慌不败,在平淡中寻求快乐又收获美好。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陈如平: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真正境界。
课堂和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也是教师自己价值体现的主阵地、主战场,更是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开放的一个主阵地、主战场。
校长、教师要不断丰富课堂及课堂教学创新的知识,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创新突破口。
要克服首脑障碍,提高课堂教学创新素养和能力,增加内外驱动力。要突破知识中心,坚持素养导向,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社会情感。要探索应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智能普适的课堂生态。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陈珍国:
教育家在从事教育研究、追求教育理解、践行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教育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职业操守,决定了教育家对教育的看法和行为取向。
教育使命是用爱点亮每个生命,要尊重和挖掘每一位师生独特的兴趣与优势,助力其特长培养与价值发挥,帮助其构建快乐、健康、丰盛、进步的人生。
新的教学、高品质教学是有魂的、有趣的、有内涵的、有效益的、有效率的、有序的、有度的、有创新的。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党委副书记 冯梅: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端的教师资源,需要完备的拔尖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需要完备的拔尖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石。
贯通培养是让学校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
科体艺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翅膀。
杭州市天长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楼朝辉:
启智润心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核心指向。智在教学中指的是学生的智慧,而心应该是学生的思想,启发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滋润丰盈每一个孩子的思想是教师工作的首要职责。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智慧的最佳诠释,也是一线教师把握教育规律最根本的认识。
直面学生的差异必须建立系统的学生观察与诊断机制,把握学生发展的现状。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物理教研组
组长宋金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越早越好,目前朝阳教育的优越性就在于集团化办学,可以实现小初高一体化教育,希望未来教师能不局限于自己的学段,更早关注到孩子,思考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
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实践情景的任务驱动下实现自主学习,提升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建立每一个概念和规律的时候,我们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还要领着学生尽可能去追溯这个概念和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培养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陈兴才: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从照本宣科到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者。
教师的创新来自于自由和内驱力。
教学创新本质上说的是学生的学习设计的创新。
来源:北京朝阳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