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教育集团全学科育人研讨会系列报道之一
2020-11-02 14:5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新时代,学校教育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在这场疫情“大考”中,教育面临着一张充满未知的答卷,让我们不断思考教育何去、未来何从。基于对时代和教育价值的全面审视,史家教育集团积极推进学科育人的实践探索,探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路径。

本次活动在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具体指导下,40位北京市级、区级教研员走进史家小学高部校区、一年级校区、二年级校区、史家实验校区、史家七条校区进行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从而引导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努力让每节课不仅成为传播知识的阵地,而且是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优秀品格的重要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贾美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尤娜、东城区教委小教科科长严佶出席此次活动。

史家教育集团李娟副校长主持会议

史家教育集团洪伟书记作大会主旨报告

大会报告要点

  • 厚植家国情怀的“漫教育”

基于对人的社会属性与个体属性的理性思考,以及史家人近30年的和谐教育实践,我们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放置于立德树人工作的逻辑起点位置,并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为底蕴的系统育人模式”,以及该育人模式的实践模型——“种子计划”。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引导孩子成人的过程中厚植家国基因、筑梦种子生长。

  • 指向学无边界的“育人场”

集团以“无边界”课程建设不断拓宽学生成长的真实场景,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在课程理念上,我们倡导“给成长无限可能”,不让课程的局限,禁锢成长的无限。在课程目标上,我们明晰了“具有家国情怀的和谐发展的人”的育人指向。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倡导由内容封闭走向边界开放,构建了以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和拓展课程为主体的“两级三层”课程框架,让课程不止于课堂,学习不止于教室。

  • 基于学科育人的“新生态”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史家教育集团不断改造学科教学,追求课堂教学与课堂育人的和谐统一,形成一种“文以载道、润物无声”的道德秩序与育人新生态。具体而言,集团进行“学科德育”、“博悟课程”、“服务学习”的有效探索,进行学科育人价值重塑、育人资源创生、育人路径创新,避免走入“德育专门化”带来的让德育孤立于教学之外的陷阱,进而实现道德教育对于学校生活的整体覆盖。

与会领导专家


直播课堂实录

本次活动依托京版云平台,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将24节课例与全国教育同仁分享,以最大程度上分享优质教学资源,共研顶级专家教育智慧。据直播平台数据统计,观看直播课的人数达到3485人。

  • 语文学科: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室张立军主任对祖学军、赵苹、彭霏老师的语文课进行了点评,以彭霏老师讲授的《书戴嵩画牛》为例:

彭老师抓住了“小孩的求真”和“杜处士的向善和包容”,给了学生更多的言语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自己的言语活动中;此外彭老师的课非常有层次,抓住了课后练习题中“讲故事”一词,先让学生在“说故事”,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融进人物内心,进行再创造,使这个文言文故事变得更丰富、生动。

彭老师的课善于从“大局入手,小处切口,再回到大局”,抓住杜处士“笑而然之”,既帮助学生理解了牧童的话“有理有力”,又帮助学生理解了杜处士既有学问又懂得包容。

最后,教师充分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教师视角,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在课堂中给学生提供多种可能而不是唯一正确性,带领学生走向求真之路。


  • 数学学科: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数室特级教师刘延革老师对今天数学分会场的三节课做了综合评价:

今天呈现的三节数学课《认识速度》、《分数的简单应用》、《空气质量中的百分数》充分体现了史家教育集团全学科育人的教育理念。看到了教师们以学科知识为载体,践行“培养人—培养人才—培养爱国人才”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三节课从以下三方面凸显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扎实落地:

1. 用学科知识育人,借助数学知识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规律性,发展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索精神;

2. 用生活情境育人,借助真实、具体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情怀;

3. 用合作交流育人,借助小组合作的互帮互助互学,培育学生学会欣赏,心中有他人的优良品格。


  • 英语学科: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英语教研员王晓东老师对3节英语课进行了点评:

首先,高度肯定了王映、邹晨、芮雅兰三位教师基于不同主题深挖育人点。并以3节课为例向线上的老师进行了培训,从“主题、语境、语篇”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讲解。

教师应该在扎根常态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主题寻找育人点,创造语境。通过课上的语境总结概括出主题,二者相互依托配合。在语篇结构方面详细介绍了pre-listening 和while-listening中涉及的内容,活动形式和意义。建议教师们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升5c方面的核心素养。


  • 体育学科: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体育教研员樊伟老师与授课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高健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上课富有激情能够根据教材合理设计德育着力点,王姣姣老师专业素养高,示范规范、漂亮,能够根据教具器材设计育人环节,具有捕捉课堂生成的能力和意识,王瑞晨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强,能根据教学重难点设计相应教法,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另外,樊伟老师指出体育学科育人的重要作用,建议老师们今后要更注重教会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生成,及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点拨。


  • 班会:

北京教科院基 教研中心道德与法治教研员胡玲老师点评:

《垃圾分类你我同行》、《规则导行》和《为实现中国梦读书》这三节班会,各具特色,主题鲜明,内容突出,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了史家的教育理念,凸显了史家服务学习的德育特色,履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班会的有效开展和实施,能够使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方面有所提高。通过班会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实现明大德,严私德,守公德。


  • 科学学科: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贾欣老师对付莎莎老师的科学课进行点评:

这节课主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上的发展,用一个简单的沉浮实验现象训练学生找寻同时变化的因果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训练的内容。这节课中表现出的孩子用脑思考的内容多,实践的内容少,是老师在探索以思维为主导的探究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 道德与法治学科: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顾瑾玉老师听课后点评:

吴丽梅老师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张鹏静老师的《心中的“110”》这两节课内容难度都大,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两位老师选择的素材和资源都非常准确。例如在人权这个内容中,教师从特定群体被尊重到特殊时期有保护,再到今天人权有保障,让孩子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以及国家对人权的保护和重视,增强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其次,课程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多个场景的模拟让学生不断深入的思考如何应对身边可能存在的危险,两节课的教学设计都体现了我们思政课的核心导向。


  • 书法、美术、音乐学科:

北京教育学会美术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艺术教研室原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杨广馨老师进行总结点评:

史家教育集团的艺术学科,体现了多学科的融合。例如在书法课上加入博物馆资源,让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整合课程内容,有超前意识,解读“德”字内涵与学校育人体系相结合,渗透德育教育,课程思路清晰,学生体验感强。

美术课体现出了老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环节突出了育人功能。同时,通过关注不同秧歌的特点,拓宽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了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观。

音乐课,课堂活跃,活而有序。教师注重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人人参与课堂,气氛很活跃。而且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美术学科教研员耿鑫老师点评:

美术课《快快乐乐扭秧歌》通过营造气氛、创设情景,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扭秧歌,感受扭秧歌动态的美和快乐的气氛。同时,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从传统文化秧歌的起源思考,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爱国”的核心价值观。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书法学科教研员李祥魁老师点评:

书法课《何尊·德》以国宝“何尊”引入,追溯“德”字本意是本课的亮点,从文化、艺术方面体验书法之美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同时,教师示范环节非常精彩。

大兴区音乐学科教研员于淑清点评:

音乐欣赏课《捉迷藏》,充分体现了史家的育人理念,德育渗透全学科。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充分体验、感受。育人于无形,育人于内心。


  • 劳动技术学科: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劳动技术学科教研员吴洋老师点评:

本课程设计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劳动,把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穿了劳动教育全过程。选题源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得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不断反思、自主探究,进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掌握能够学以致用的收纳原则,强化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感悟劳动服务于生活并注重劳动素养的形成,取得了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 综合实践学科: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综合实践学科教研员刘玲老师点评:

综合实践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网络直播是当下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很容易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以这样的社会问题作为主题体现了在学科中渗透育人的理念。本堂课充分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方法指引,学生都能自主确定出有兴趣、有意义、有条件的主题。期待在后期能看到学生们的研究成果。


  • 信息技术学科: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张磊老师点评

《电子海报中的标题设计》一课选题有针对性,任务明确,德育教育贯穿整节课。在导入环节中,学生欣赏的海报主题关注到了“中国梦”、“节约粮食”等,这些主题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节约意识。在实践练习环节,实践任务围绕“信息道德”、“网络安全”、“良好习惯”关注到了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环节设计充分,引导学生正确欣赏、评价同学的作品。课堂中体现了信息学科利用技术服务于生活、解决问题的学科特点。


除线上直播课外,线下课程点评同样精彩。

敬请关注下周线下课程实录及专家点评系列报道!


作者:

史家教育集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