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四区”建设,争创国际一流,推动昌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1-12-22 14: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区第六次党代会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昌平发展,提出了加快“四区”建设、服务首都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重要举措。其中,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位列“四区”之首,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昌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设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是昌平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全方位开放的重要行动;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将加快打造互促共融、相得益彰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将进一步激活“京师之枕”文化生命力。

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宏伟蓝图、战略部署、重点工作,进一步实化细化为清晰明确的工作思路、科学精准的工作任务、具体扎实的工作措施。未来五年,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也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市委和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加快“四区”建设上来,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开创昌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

持续推动昌平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紧抓全市政策机遇,立足区域功能定位,通过加快释放空间补强短板、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引领作用、持续营造宜居宜业环境、优化服务产业创新发展等多种方式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昌平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全区将按照区第六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和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精神,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首都功能新载体、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创新发展新典范。

增强平原新城吸引力,深入实施昌平分区规划,深化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释放空间发展潜力;聚焦“七有”“五性”,加快教育、医疗等领域补短板,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先进智造、医药健康、先进能源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高端产业数字化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首都北部创新产业带和策源地。按照建设空间组团式规划、重点产业板块化发展思路,统筹用好各类土地资源。构建本地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母基金群,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持续升级“昌聚工程”,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此外,激发改革创新驱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引导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向昌平布局,促进产城融合、业城融合,提升人口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两区”建设,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报备即批准”等政策应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优化营商环境迭代升级。

推动分区规划落地

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我区全面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强化“两线三区”管控,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与人口调控紧密挂钩,制定减量和拆除腾退计划,有序实施,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瘦身,确保到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4万人左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63.35平方公里以内。

同时分批编制70个街区控规,在集中建设单元开展街区控规编制工作,覆盖昌平新城、未来科学城及回天地区,总面积374.7平方公里、占比全区面积的28%,城乡建设用地177.6平方公里、占比67.5%。共划定街区106个,具体为:新城34个、未来科学城49个、回天地区23个。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现阶段70个街区控规编制已全面开展。目前,已上报32个,包括回天19个,沙河高教园区3个、生命科学园3个,未来科学城内巩华城-朱辛庄、北七家工业园、歇甲地区等重点街区7个。剩余38个区级在编街区控规,力争2022年底全面完成编制工作。

“我们还分步推进8个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乡镇单元开展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涉及南口镇、小汤山镇等8个镇,乡镇单元面积966.17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约75.55平方公里。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2022年基本实现区域规划全覆盖。”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昌平分局局长王亦兵介绍,我区还统筹推动街区更新打造宜居生活空间,成立区级城市更新专项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将涉及更新区域划分为昌平新城、未来科学城、回天地区3个规划单元,以回天地区为试点,结合街区控规实施,聚焦老旧小区和厂房、危旧楼房改建等任务,加强城市设计,盘活存量资源,精准织补公服设施。

此外,建立建筑设计长效机制,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制定《昌平区“共筑京彩—大师做小品”工作实施方案》,采取“试点引领,分期推进”的工作原则,优先选取具有公益属性、典型示范性和社会关注度的中小型建筑、公共设施、美丽乡村建设或更新项目,从回天地区、重要城市景观公园、美丽乡村建设中选取10个试点作为第一批启动项目。其中: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主题雕塑“健康之行”建成并成为回天地区新标志,温榆河公园一期配套设施(综合驿站)建成并开园,兴寿镇秦家屯村村级公服设施项目已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未来科学城南区幼儿园项目已核发规划选址意见书,其他项目正在有序开展方案设计。

深耕美丽健康产业

打造昌平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作为北京市唯一的美丽健康产业发展集聚区,我区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丽健康产业高地,在推进产业建设、加深项目合作、加快业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产业氛围日益浓厚、项目合作逐步加深、美丽业态加快形成。2021年,昌平区美丽健康产业实现了突破,1-10月收入已达55亿元,企业新注册备案产品数量达100余个。

2022年,我区将立足创新发展赛道,强化区域产业特色,紧跟国际动态深化产业研究,协调区域产业特色与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打造化妆品柔性生产和个性化消费赛道,全力打造国内首座个性化精准护肤试点示范基地,力争建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个性化定制政策先行区。同时,加快空间整合步伐,推进“两园”建设工作,统筹协调推进小汤山美丽智造园区一级开发和小汤山美妆创新园区建设工作,加快各类审批手续的办理,力争2022年年中实现400亩土地供应,年底前完成3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载体建设。

“抓实重点项目建设,培植美丽产业潜力,也是我们今后重点工作之一。”区经信局局长张劲柏介绍,我区将培育和壮大区内生物医药产业医美板块存量企业,支持和引进1-2家龙头企业,发现和培育具备较高成长性的科技创新企业,形成一批行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此外,我区还将聚焦各类平台建设,促进美丽要素集聚,持续推进前沿创新、电商直播、个性体验和检测孵化四大平台建设工作。同时,深挖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大力推动产业人才体系建设,积极承办赛事展会,以平台为带动,要素整合为导向,切实贯通“产学研检用”发展链条,加快实现各类美丽要素集聚昌平。

未来我区将充分利用首都政策优势,集聚研发、人才、检验检测、医药健康产业等优势资源,在美丽健康产业生态建设上持续发力,快速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美丽健康产业高地。

实施“1-3-10”计划

打造消费版图的“昌平坐标”

我区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四区”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好“五子”联动的关键行动,立足功能定位,结合资源禀赋,明确了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总体定位,即构建融合消费创新示范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融合消费创新示范区,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消费舒适度、政策引领度显著提升,总消费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持续增长,消费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消费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基本形成。

为加快构建融合消费创新示范区,区商务局提出实施“1-3-10”计划,即构建“一带三组团”的全域消费空间格局,开展消费融合创新“十大工程”。其中,“一带”是指文旅融合消费带,主要位于我区北部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在这里汇集,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了八达岭奥莱、乐多港假日广场、开往春天的列车等各具特色的消费品牌,推出了“居庸山月”等文化活动品牌,是昌平文化旅游的金名片。

“三组团”即昌平新城组团、未来科学城组团和回天组团。新城组团将在昌平新城东区打造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优良、商务商业发达、居住品质一流的北部消费新地标。未来科学城组团主要包括“两谷一园”,在生命谷建设珠江摩尔合生汇泛(FUN)文娱项目。在能源谷按照TOD模式,加快保利大都汇、华润未来城市两个城市综合体建设,营造“科学+城”的创新生态。回天组团包括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一镇六街道”,致力补齐商业服务短板、提升特色消费品质、强化辐射带动作用,高品质培育“回天有购”,打造“一轴三圈多点”商业服务业发展格局。

围绕建设“一带三组团”,我区对标国际一流,正在统筹实施商旅文体消费融合、美丽健康消费融合、康养休闲消费融合、回天地区商圈提质、传统消费数字赋能、教育医疗供给提升、高品质商业体构建、多元消费活力提升、消费品牌矩阵培育、消费环境优化提升“十大工程”,推动构建融合消费创新示范区。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五化’方向,瞄准‘五度’目标,坚持数字化赋能,提升消费繁荣度,坚持市场化导向,提升商业活跃度,坚持国际化引领,提升国际知名度,坚持体验化方向,提升消费舒适度,坚持便民化目标,提升群众满意度,推动消费融合‘十大工程’深化实施,加快打造北京国际消费版图的‘昌平坐标’。”区商务局局长李俊杰表示。

图文/王星月


作者: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