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准昌平旅游的市场定位?”
“昌平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长城景区文旅融合内容需求有哪些?”
……
2月26日,我区文旅集团举办了以“创新景区运行思维 推动昌平文旅融合”为主题的2022年昌平文化旅游沙龙(第1期)。活动邀请关心关注昌平文旅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行业代表和领域专家,共谋昌平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新发展。
活动现场,嘉宾们分别围绕《景区文旅IP打造和居庸关长城古客栈价值活化利用》《居庸关长城景区及古客栈的开发与利用—文旅融合创新内容》《文化建设——昌平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旅产业升级新动能:文化的具象呈现与业态创新》《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景区整体提升策划方案》等主题进行主旨发言。大家结合自身领域优势和行业专长,对昌平文旅融合、产业升级、景区提升及居庸关长城古客栈运营等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提出了建设性思路。
毛大庆: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国科协常委、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昌平区工商联常委、优客工场及共享际创始人
近年来,乡村旅游热度升温,国内游客出游距离大幅缩减,短途游及近郊乡村游成为主流。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场景化、科技旅游的产品化,旅游景区已经成为人们感受文化之美、增强文化自信的常态化生活新空间,也是温暖向上的力量。我们要用IP内容搭建文旅消费场景,让景区的文化历史成为故事IP,打造沉浸式的文旅故事场景。
刘红石:中国旅游集团旅行服务有限公司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部副总经理
长城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长城绝不仅仅是一座古代建筑,还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和象征,是国家一级文物古建景区。我们可以对居庸关长城的游客进行分类,通过细化客群,针对不同的客群需求作出不同的内容设计,不仅仅是一个供游客住宿的酒店,还是一个有着居庸关长城文化展示和学习的好场所。可以打造居庸关长城文化,开展地质植物科普课堂、工程建筑体验空间、天文课堂-星空下—天文主题体验空间、体育赛事、民俗文化等活动。
严旭阳: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常务副院长
我认为文化建设是昌平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昌平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是促进动能转换,主导战略是要加强文化建设,基本要求是形成文旅发展新格局,关键抓手是全新顶层设计。从全新、全面、全媒这三个角度,擦亮“明文化”这张金名片。
朱益民:和君集团合伙人
我觉得昌平文旅融合升级的一些关键词有很多,如明代、北大门、元宇宙等。昌平区旅游资源众多,涵盖自然观光、人文古迹、文化文博、康养、田园等类型,资源之间进行联动的可行性较高。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景区与昌平区其他旅游资源之间可进行旅游线路串联、文创产品联名等合作。
我对居庸关长城景区文旅融合有一些设想,一是创新发展模式,开拓“军事+红色旅游”项目。二是可以植入游戏场景,开发军事射击、防御等类型的游戏。三是可以以居庸关长城博物馆为载体,进行品牌IP打造,开展长城文化节庆活动及IP联名。
关于明十三陵景区文旅融合,我觉得可以顺应国潮兴起大势,提炼大明文化精髓,彰显大明风华。如探索沉浸式演艺及影视动漫。挖掘明朝特色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宫廷文化,结合生活场景进行展现。与周边乡村资源进行结合,探索明朝文化在特色小镇中的落地实践。
孙博:中国旅游协会文旅投资分会会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教授、白日梦文旅及帕拉私人订制旅行机构创始人
居庸关,天下雄关,在这里,透过历史的冲突,看到的是今天的“文化融合和昌盛”,以及未来的多元和创新。我觉得可以对明十三陵景区进行整体提升,打造“1(数字基建) + 1(青少年研学) + 1 (夜游经济)~ N(文化的激活,经济的带动)”模型。同时对景区进行数字沉浸式提升,以文化“共创”链接世界。用数字赋能研学创新,探索体验式研学产品、实景沉浸式研学产品,还可以通过开展研学文创形象设计等,让世界文化遗产引领潮流生活。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环节,嘉宾们还就昌平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发展、如何提升游览体验和景区品质等方面畅所欲言,共同为昌平文旅发展献谋献策。
接下来,我区还将陆续举办7期昌平文化旅游沙龙,围绕不同主题,邀请相关政府机构、镇街、文旅企业、专家等多方力量,分享经验、谋划思路,共同交流探讨,携手并肩做大做强做优昌平文旅产业。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志明,副区长白琳参加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