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闻趣事话西山》居庸泮宫寻古
2022-03-18 14: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作者:李富厚

泮宫为关沟七十二景之一,位于居庸关南城门外西侧山根的高坎上。泮宫的殿堂、院落、水池、状元桥杳无踪迹,唯有一座石牌坊与一通儒学碑巍然屹立,孜孜不倦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业绩。在烽火台、敌楼映衬下,路边温文尔雅的石牌坊与西边的儒学碑老而弥坚。

明初,朝廷在居庸关设置隆庆卫,管理着京城西北长城、堡城的军事防御。隆庆卫的文化机构是儒学宫,沿用了古代学校名称——泮宫。在科举制度时代,只有童生、秀才有资格进入泮宫学习四书五经,称作“入泮”。隆庆卫儒学宫相当于如今的地区重点学校,受到明朝廷的重视。当年,居庸关城及远近几十里的童生、秀才入泮读书,“互相砥砺以求出而为国家栋梁”。旧时普遍缺乏档案意识,更受历次战乱冲击,泮宫培养出多少人才已不得而知,但它的创建、扩建、重修足以说明其存在的重要意义。

历史上,和平年代大大地多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居庸关城远没有今日旅游胜地之喧嚣,确是文人学子潜心读书的清静场所。石牌坊即是隆庆卫儒学的棂星门,坐西朝东,由汉白玉石雕刻而成。棂星门是象征王制的尊贵门类,多设置在宫室、文庙、陵寝等建筑群前。居庸关泮宫位居深山,却有棂星门高高矗立,足见档次之高。棂星门四柱三门,面阔三丈有余,门柱高一丈五尺开外,柱顶各雕一只蹲狮。中门石柱云板上勒出清晰的圆形,左圆雕“日”,右圆刻“月”,寓意儒学与日月同在。三架门梁上各雕火焰宝珠。中门梁上所悬之匾,曰“泮宫”。如今,石牌坊前左侧的十根方形石栏杆完好无损,右侧却出现了部分损坏,不免令人扼腕。

石牌坊以西地势高低错落,平整的地块上零星散落着柱础、条石、青砖及瓦片。在墁着的青砖下面曾经有状元桥。有人说是座单孔桥,象征着京城贡院前的鲤鱼跃龙门;也有人说这里并列着三座小石桥,中间的桥只能走状元,为纪念曾在此读书并最终考取功名的某位状元而设。

汉白玉石龟趺儒学碑矗立在山根前,坐西面东,立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

《重修隆庆卫儒学碑记》有少许模糊,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繁荣景象,碑阴记载了官修儒学情况。儒学始建于正统元年(1436年)初,十年后毁于瓦剌兵燹。天顺七年(1463年)重修时,增建了文庙正殿五间及两庑配殿。后在嘉靖及康熙、乾隆年间,又续建了明伦堂、博文斋、约礼斋及戟门、文武学社等房舍四十五间。正如老辈人相传的那样:在马神庙之南,从石牌坊至山根的残墙之间,原有东低西高的三进院落,分布着很多的殿堂房舍……

早年间,泮宫前那条崎岖山路连接着长城内外,四十里关沟得走上大半天。从长城外延庆、怀来及至宣化等地进京赶考的秀才,出了居庸关南门必定驻足泮宫。他们进棂星门,过状元桥,到大成殿焚香,拜谒孔圣人,祈求应试顺利。

泮宫里环境优雅,学风浓郁。居庸关泮宫里有位刘秀才,是白羊城人。年节放假,刘秀才背着书箱回家过年,别看居庸关到白羊城只有二十多里地,不放假他绝不回家。街坊们见刘秀才回家了,就过来探望,他与街坊寒暄了几句,又一头扎进了书房。刘秀才不止一次地禀告父母,叮嘱弟弟:“我在读书的时候,不要跟我说话。”他为何如此忙碌,只因为准备参加顺天府于秋季八月举办的贡院考试。

大年初一,家里人热热闹闹地包着饺子。街上鞭炮噼里啪啦,烟花五颜六色,刘秀才不为所动,仍躲在书房里看书。弟弟轻轻地推开书房门,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双筷子和一个醋碟放在书桌上。刘秀才闻到饺子的香气,顿时觉出腹内空空,的确有些饿了。于是,他左手举着书,腾出右手捏起个饺子蘸了一下,送到嘴里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弟弟进书房收拾盘碟时,发现哥哥嘴唇上黑乎乎的。再看那双筷子原封未动,碟里的醋一点儿没少,砚台外面却洒了几滴墨汁。弟弟噗嗤一乐:“哥呀,你怎么蘸着墨汁吃饺子?在泮宫里整日读书,读傻了吧。”旧时上等的墨确实有松香味,刘秀才没吃出来,兴许是书中有颜如玉、千钟粟、黄金屋吧。刘秀才吃饺子蘸墨汁的事,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笑谈。之后,有的街坊见孩子用功读书,不免要说:“用心读书,也得有时有晌。吃饺子蘸醋,味道鲜美;蘸墨汁,可就嘴唇黢黑了。”但黢黑了不怕,刘秀才最终考取了功名,成为远近闻名的举人。

居庸关泮宫,曾经风光无限。多少秀才曾在这里朗朗读书,之后考取举人、进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作者: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