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昌平区发改委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助推昌平高质量发展,昌平区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3亿元,同比增长31.1%,投资总量、增速分别排名全市第6和第1。
优化产业配套,推动重点项目落地
保障产业项目加快建设落地,加快先进能源产业项目建设,推动先进智造产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昌平区在产业发展强劲的势头下,将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摆在首位,一季度安排投资约22亿元;安排定泗路、黄平西侧路等重点道路、水电气热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约8亿元;安排建设北京未来城学校、积水潭医院二期、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等公共服务项目投资约6亿元;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项目实施,布局生物技术、“数字+医疗”等关键赛道,加快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药物研发平台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储能、智能电网等产业项目,建设国家电投科研创新基地、中兵未来兵器工业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小米创研中心及未来产业园、昌平生命谷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
深化投资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出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组合拳”。加快推动自贸区及新能源、医药健康等领域项目“秒办”“秒批”;优化项目全流程管理服务,抓紧修改完善《昌平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积极推广“小米模式”,重点聚焦未来科学城、自贸试验区、中关村昌平园等产业空间,开展产业准入标准、区域评估等改革,制定实施《昌平区企业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标准地+承诺制+政府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
主动靠前服务,畅通投资渠道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落实“服务包”“服务管家”制度。梳理一批拟落地的重点机构和重大项目清单,实行台账管理;健全市、区、街(镇)三级服务体系,实行常态化走访和三级管家联系机制;为企业“量体裁衣”,高效解决制约重点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健全工作机制,压紧压实主体责任
成立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专班,凝聚经济发展强大合力。建立27家单位、22个镇街的“双主责”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重点环节问题;做实做细投资、产业、供地、市政、财源五个专班的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统筹调度,形成工作闭环。
加强资源供给,保障要素需求
分批次下达政府资金计划,制定实施产业用地供应三年行动计划,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优先保障产业园区周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打破高质量发展的制约瓶颈;会同供地专班统筹抓好产业园区开发用地、国有产业用地、集体产业用地等土地利用,按照“土地供应一批、手续办理一批、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的方式,推动2022年供应产业用地2500亩以上,积极对接市场,“一地一策”倒排工期,压缩开发建设工期。
下一步,区发改委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社会各界人士来昌投资做好服务保障,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谋良策、出实招、显成效,让企业安安心心建设、健健康康发展,努力开创昌平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图文/郭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