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年丨昌平区体育局:接诉即办提质增效,群众健身满意度直线上升
2022-07-27 13:1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增设健身器材、改进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公厕服务、增设体育馆亲子更衣间……自“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开展以来,昌平区体育局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响应群众体育健身服务方面诉求,高标准办理,推进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工作提质增效。

及时响应

儿童游乐设施“新装”上阵

“这个公园的儿童健身器材比较丰富,而且还很新,孩子特别喜欢。”市民方女士每天都会带着孩子到沙河镇学府公园“打卡”。滑梯、秋千、跷跷板、摇摇座椅……公园里儿童健身设施齐全,不少小朋友穿梭其间,嬉戏玩耍。

今年4月,区体育局接到市民反映学府公园儿童健身设施需维修网络诉求件后,立即安排职能科室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并维修更换已损坏部分。为排除其他潜在安全隐患,工作人员逐一检修健身场地内其他器材,得到市民满意评价。上半年,区体育局通过接诉即办系统接到群众反映维修健身器材信件8件,目前已全部更换完毕。

方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公园里的儿童健身器材大部分都已损坏,孩子想玩却无法正常使用,只能到更远的地方玩耍。“现在有了这些新的健身设施,在家附近就能‘遛娃’,真是太方便了。”方女士说。

近年来,为给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区体育局在我区各大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科学、合理安装儿童专属健身器材。“除了滑梯、跷跷板等娱乐设施外,我们在很多儿童专属健身器材中加入体育元素,建设了包括小足球场、小篮球场、攀岩等在内的儿童综合设施场地。”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未诉先办

升级健身器材及运动场地

今年,区体育局未诉先办,通过日常巡查、报修等方式,更换破损健身器材和安装新器材,让市民健身无忧。

7月21日傍晚,记者在亢山广场看到,不少市民正在锻炼身体。记者注意到,区体育局已对原有破损健身器材进行整体更新。

“亢山广场是周边市民休闲、锻炼首选地,我们只要有空,就会到这里锻炼。”正在广场散步的胡先生说,由于使用频率高,以前广场上的健身设施陈旧,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多亏区体育局及时改造更换,“给我们提供了功能更多、使用更安全的健身设施,希望大家能自觉维护、正确使用。”

区体育局还对天通苑体育馆和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的场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根据群众健身需求和相关建议,今年3月上旬,区体育局在上述场馆增设了亲子更衣间,保护儿童隐私,方便儿童健身,受到群众欢迎和好评。

此外,区体育局及时改进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管理工作。公园因地铁施工暂时关闭北门,导致部分市民需绕行从东门进入,很不方便。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对公园足球场南门进行改造,当天便拟定了工程改造方案。

刨开地面水泥重新铺路、对足球拦网重新焊接……虽然施工过程极其繁琐,但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改造,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扫码报修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最近,家住城南街道新悦家园小区的居民严素萍发现,永安公园里有健身器材损坏,她通过扫描器材二维码进行上报,维修人员很快赶来“诊断”,两天内就修缮好了。严素萍休息时经常到公园“练一练”,“这里人流量大,设施使用频率高,出故障很正常。不过,每次器材坏了都能很快修好,不影响大家正常使用。”

近年来,区体育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服务和管理效率。针对户外健身器材分布广泛、报修缺少便捷途径、器材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区体育局大胆创新户外健身路径管理方法,研发了“昌体智健”健身器材智能管理系统,通过二维码标识解析、物联网GIS定位技术等,对已安装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智能监测,保障群众日常健身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获得广大群众好评。

截至目前,区体育局已完成全区20个镇(街)、800多个场地的安装施工工作,对约13000件器材实现了以二维码为标识的身份认证工作,并在平台内统一注册和定位管理。通过“互联网+体育智能平台”的建设和实施,居民及时提出报修请求,工作人员快速核实、维修,有效避免器材损坏后带来的人员伤害问题。

同时,此举有助于区体育局、厂家准确掌握器材分布情况及其“健康状态”,大大减轻了现场巡检压力和维护成本。

图文/向凌潇


作者: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