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连河
历史上,史书对杨五郎的事迹介绍很少,但是,杨五郎对杨家的贡献是最大的,曾任朝廷宣威将军、殿前司马。他也是一位最神秘的和最具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怕死当了和尚,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在幽州,他冒着雨点般的疾箭,拼死把宋太宗救了出来,并背着宋太宗一气跑了二十里路。难道说他怕死吗?宋真宗生性爱游玩打猎,到雁门关外打猎时被萧太后包围,差点丢掉性命,是杨五郎带几百僧兵拼死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返回汴梁。宋真宗为此感激不尽,几次犒赏都被五郎以出家人的身份回绝,宋真宗为答谢救命之恩颇费了一番心事。无奈,只有在杨五郎圆寂后,塑了一尊镏金铜像以示再造金身,才了结了皇家心愿。
话说回来,在“下寺”的“驳岸”上有一个洞,洞深不见底。洞里有石门,这个洞就是当年杨五郎的盔甲洞,盔甲和武器就锁在石门里。石门上写着:“要想石门开,必得杨家人来。”那小庙下面有一口山泉,后来百姓管它叫“五郎泉”。
据说,山外头有个杨庄子,一个杨家人听说此事,想得到杨五郎的盔甲,冒险钻进洞里,走了一程,听见前边隆隆响声,打着火把近前一看,原来是一道地河,河上有一座石桥,只能容一人通过,桥下有深不见底的河水,而那隆隆的水声震耳欲聋。杨庄子的杨家人得宝心切,顾不了这些,打着火把走过石桥,远远看到前边有一巨大石洞,洞口有一高大石门,上面有十一个大字:“要想石门开,必得杨家人来。”待他看完石门上写的字,引颈高喝:“石门石门你快开!你等的杨家人已来到!”那杨家人喊了无数声,也不见那石门有半点动静,虽然如此,杨家人犹不死心,喊了半日,已喊得声嘶力竭了,再也喊不出声了。只听那石门中发出了一个沉闷的声音:“你这个杨不是我这个杨,你走吧,休来打扰!”
杨五郎在佛岩寺出家,日子过得美哉悠哉。他在这里修炼了几年,武艺大增,不但如此,他和当地百姓关系处得都很好,和这里的山山水水结下不解之缘。
谁知好景不长,大辽又一次犯境,杨家将挂帅的穆桂英,为破解辽兵摆设的天门阵,需要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杨五郎出山。不知穆桂英是怎么打听到了杨五郎在“佛岩寺”出家,亲自寻到这里,请杨五郎出山。杨五郎推辞不过,遂决定和穆桂英一块儿出山迎敌。
谁知杨五郎在此出家几年,佛岩寺这里的山山水水已和杨五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听到杨五郎即将离去,顿时草木凋零,万鸟不鸣,峰谷默哀,泉水失声。那佛岩寺高耸云天的山峰突然也耷拉下了脑袋。从此以后,佛岩寺南山矮去了半截,后来人们就管这座山叫“耷拉头山”了。
虽然佛岩寺的南山突然矮去半截,有点儿神乎其神,但任何传说都有它的历史原因,而不是空穴来风。杨五郎在此出家应不是随意拈来,上寺现遗有“五郎泉”遗址为证。说是有证,实则无凭。在昌平关沟内外有关杨家将的故事和景点不下十来处。比如:五郎像六郎影、穆桂英点将台、撂子台(现为了思台)、望儿坨、六郎井、六郎饮马泉、马刨泉、晾甲台(曾为照甲台,现为南照台、北照台)、养儿峪(现为狼儿峪)等等。其实这些景点抑或是关沟“七十二景”中的著名景点,如六郎饮马泉、马刨泉、穆桂英点将台等,这些都是虚构和民间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实际上表明的是昌平地区百姓对国家忠臣良将的热爱,这是其一;其二,昌平之地在历史上是边塞之地,战事连年不断,民众饱受刀兵之苦,所以百姓具有英雄情结;其三,历史上幽燕地区在辽金时期曾接受少数民族的统治长达近300年之久,所以怀念宋臣良将,这是昌平百姓家国情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