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着华夏文明的古老足迹,延续着中华民族毛笔文化的历史,制笔工匠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承古贯今,传承民族根脉,弘扬书法艺术。御笔坊位于小汤山镇,刘建鹏为御笔坊第67代制笔传承人,多年来,他专注于非遗文化传承,寻找古老技艺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用毛笔牵手更多人,用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
起源于河南
时光回到约2000年前:河南省项城市古汝河边,坐落着古老的汝阳刘村,御笔坊毛笔发源于此。
刘邦七世孙刘钦任南顿(今河南项城市)县令,刘钦故后,其子刘縯继任南顿令。刘縯义子刘彦将皇宫制笔技艺带至民间。刘秀光复汉室任光武帝后,其侄刘彦被封为“御笔王”,他制笔的地方被称为“御笔坊”,刘彦即成御笔坊第一代制笔人。由此,来自汉室皇宫的制笔技艺便在汝阳刘村代代延续。
当时,村里人以制笔为生,家家户户制笔,出现不少制笔世家、制笔工匠,涌现出享誉全国知名品牌“汝阳刘”“御笔坊”。
为传承传统制笔工艺,刘建鹏家立下祖训:所有刘氏子孙必须学习毛笔制作手艺。在父亲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熏染下,刘建鹏对毛笔有着特殊、深厚的情感。“御笔坊既要传承古法,又要跟上新时代,努力找寻非遗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此,让毛笔文化在创新中大放异彩,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他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展现厚重历史文化
2016年,御笔坊入驻小汤山镇8号路2号院,占地面积近5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内设毛笔博物馆、书画展览大厅、传统制笔工艺作坊,有制笔工艺师傅数十人,每年有近5万人前来参观学习。
走进毛笔博物馆,一支巨型毛笔映入眼帘,据刘建鹏介绍,毛笔全长3米多,重60公斤,是名符其实的“中华第一笔”,正在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再往里走,便是一面展柜,集中展示了毛笔文化知识、相关典故、毛笔产品及其发展演变历程。“新石器晚期,河南渑池仰韶村出土的许多彩陶,上面所绘的图案就是由柔软有弹性的毛笔绘制,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许多陶片、甲骨上的文字,也是用毛笔书写,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提起和毛笔相关的话题,刘建鹏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博物馆尽头摆放着两个小型展柜,里面堆放着很多“古老”的信件。“信件有几百封,时间最久远的约为100年前。”刘建鹏说,这些信件是在通讯不便,人们需要预定毛笔时邮寄的,“有时候会连续收到两封,一封定制,一封催促。”说起这些,刘建鹏自豪不已。
现在,慕名到御笔坊预定毛笔的人也很多,御笔坊毛笔多次在全国展览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先后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御笔坊被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北京书法学校教师实践基地”“北京城市学院书法专业学生实习基地”“昌平区书法教育基地”,被中国书协、北京市书协和昌平区书协、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等指定为毛笔制作单位。
用辛劳智慧传承技艺
制作一支笔需要选毫、梳理、清杂等128道手工工序,多年以来,刘氏家族用辛劳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技艺,御笔坊毛笔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上等佳品。
刘建鹏大学毕业后先在厂里当了3年学徒,他说,“以前,制作毛笔的128道工序都要手工完成,梳理是制作毛笔的关键一步,梳子由锋利的牛骨做成,梳理毛料时,务必使每根毫毛‘尖是尖、根是根’,整齐清晰。128道工序,每一道都很关键,都要做到极致,所以,出活很慢,效率不高。”
接着,刘建鹏指了指手上的一道伤疤说,一次,他不小心被锋利的牛骨梳扎破了手,鲜血顺流而出,染红了盆里的水。“梳理毛料时,必须坐姿良好、手眼配合、神气贯通,一手按毛钳,一手持梳理毛;如果分心分神,骨梳就会刺进皮肉……”父亲的教诲坚定了他把御笔坊事业发扬光大的初心。此后,他把所有空闲时间都花在了毛笔制作研究上。
申报专利、引进高科技、制定标准细则……如今,刘建鹏建立御笔坊生产制作标准,严格把控每道工序,不断革新制作技术,提升雕刻、梳毛、配毛等环节效率,从而实现比纯手工制笔效率提高很多倍,为大规模批量生产奠定基础。
用毛笔牵手更多人
2018年3月,刘建鹏获得了毛笔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同年,御笔坊成为“昌平区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2019年,御笔坊开展实践活动,日均接待学生500余人;在河南、山东等处开展非遗文化进学校活动,举办中小学生书法大赛,带动20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与;被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选为国礼,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2019年5月,御笔坊开展实用技术扶贫项目,项目采取分户加工模式,每人完成毛笔制作中两道工序,每月增加收入1800元,为河北省尚义县50余个残疾人家庭提供工作岗位;为昌平区对口扶贫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举办毛笔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残疾人360名;在河北省怀来县五福养老院残疾人创业基地开办毛笔技术培训班,解决23名残疾人就业问题;成立残疾人销售小组,制作“奉献爱心推广文化助残创业”标语,鼓励其自立自强。
“我是跟上一代人学习的制笔技艺,我十分愿意将自己所学传承下去,我希望把生产、加工、设计、研学、推广等做成一条线,将毛笔变成真正的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脱贫致富、推动经济发展出一份力。”刘建鹏说。
文/向凌潇 图/许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