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杏子熟黄时,满树累累压老枝。日前,记者从区园林绿化局了解到,我区4800亩鲜杏已陆续成熟上市,年产量约90万公斤,采摘期从6月中旬开始至7月下旬结束。当前,我区各大果园呈现出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微黄的杏儿散发着诱人的芳香,果农开启“杏”福时刻。
在十三陵镇南新村的杏园里,个大饱满、橙里透红的杏果挂满枝头,随风摇曳,空气中荡漾着甜甜的杏香,让人望之满口生津。杏园里,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包装,游客们也置身园中挑选、品尝,体验采摘的乐趣。
“我们特意从城里开车过来,就为吃上一口这里的甜杏,太有味儿了。”游客陈女士边吃边说,我们每年都带孩子来十三陵镇摘杏。
据果园主人张女士介绍,她家果园共15亩,种植杏树近20年,为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目前园内共栽种了10余个品种的杏树,其中“银白”和“凯特”两个品种最受游客喜爱。“‘银白’果大,酸甜适中、口感软绵。‘凯特’则汁水更足,口感更加香甜,也更耐储存。”张女士介绍,园内果树全部施用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取代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保证游客吃得安全、健康。
据了解,我区鲜杏主要产地分布在十三陵镇、南口镇、延寿镇、兴寿镇、流村镇、崔村镇等6个地区,其中十三陵镇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4%,是我区最为重要的鲜杏种植地区。作为北京市最早引进栽植鲜杏的地区,我区在地理气候、品种结构、生态栽培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和地方特色。
“我区鲜杏主要生产基地均位于山前暖带,该区域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降水丰富,各项指标均处于生产优质果品的最佳范围。”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我区调整鲜杏种植结构,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加强杏树管理管护,矮化密植栽培、绿色综合防控等现代国际主流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让鲜杏优质果率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我区鲜杏品种十分丰富,既有香白杏、玉巴达和山黄杏,还有引进品种凯特杏、金太阳等,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山黄杏。山黄杏主产于十三陵镇果庄村,是通过长期的自然与人工选择繁衍发展而来的,属于传统的农家品种,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山黄杏以果大、肉厚、味酸甜,既可鲜食又宜加工而著称,是我区的名特优农产品,并被载入《北京市果树志》。”该负责人表示。
为推动鲜杏产业发展,我区坚持在产业源头发力,制定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通过加大对果袋、有机肥的补贴力度,实施安全认证奖励机制,以及推广应用农业绿色防控等政策减轻果农种植负担,提高果农积极性。同时,针对果农需求,多年来,我区坚持开展果树栽培技术培训,将专家的老经验传授给果农,再通过大众化的解释,让果农“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切实解决果农栽培生产中的问题。
“我们还着力打通销售环节阻梗,不断拓宽营销渠道,让鲜杏触网销售。”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通过与电商平台、物流快递充分对接,为果农提供果品销售新思路,带领果农销售果品从“进来买”转变为“卖出去”。接下来,我区还将通过加大对电商平台、快递物流的政策支持,让果农搭上“电商”快车,把树上的好果子卖出去,助力果农增产增收。
文/王星月 图/荷叶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