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准确把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痛点难点,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统筹各类资源优化供给,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利徳华福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高压变频器的专业制造商企业。在企业智能制造全数字化车间,记者看到智能协作机器人正在运输中压变频器柜体。近年来,企业依托独立自主开发的idms数字化系统对生产制造全流程进行管控,借助大数据的智能优势,实现了最优的成本和质量控制。
“我们大概是2015到16年,开始做数字化建设,到今天为止,我们整个工厂的数字化使用率是非常高的,过去的3年,在疫情当中,我们工厂的准时交付率达到了99%,这些都是在我们数字化加持下才能达到如此的成果。”北京利德华福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晓介绍道。
目前,企业从订单接收、来料检验、生产制造、客户验收及产品运输等环节,打造了端到端的全供应链数字化系统。将精益的理念用数字化的方式升级固化,进一步提升了工业制造竞争力。
“在数字化发展大的趋势下,我们希望用一些最新的技术,像Ai、云管理包括大数据来帮助企业进行快速的决策,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在这些数字化新工具的加持下,相信企业在精细化和效率方面能够再次得到提升。”胡晓告诉记者。
北京海林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建筑楼宇从能源的高效产生,到能源的合理输送与分配,再到能源在楼宇内的有效应用的监测、分析、控制与管理,实现建筑楼宇设备的自动化管理,从而最大程度地节能减排。
自2020年开始,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的上信息化平台,打造智能制造生产线,节省人力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使企业产出率更高。在企业智能工厂,记者看到生产线已实现高度智能化,组装、测试、包装在机器的智能操控下有条不紊的工作,如果线上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平台会第一时间给出信号。
“2021年的1月份,这条线调试完毕,开始正式的运行。到目前为止,这条线运行了2年多,生产效率大概提升了13倍,实际的产出量比过去要高多了,生产质量也更好了。”北京海林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清介绍道。
企业数字化转型做的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帮扶。为破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局,我区强化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数字化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据区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成国介绍,我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问题,围绕提质、增效、降本、减存、绿色、安全的目标,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供给能力,降低转型成本,取得实效。并逐步探索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予以示范推广,实现“试成一批、带动一片”,放大规模效应、提升政策效能。
“截止到去年年底,我们工业当中,先进制造业产值的占比已经占到工业的85%以上,这也说明全区的工业企业在数字化方面是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刘成国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我们区里面5G基站的总数已经达到了2994个,同时也拥有万亿能级物联网网络和5G的网络,这些都为我们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此外我们所有的中小企业,上云用云的比例也已经达到了20%以上。”
今年,我区获得了首批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工信部开展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名单,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的区,同时也获得了政策资金支持,将更好地推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当中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整体上形成互联互通、链式转型、大中小融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通过区政府综合施策,探索形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路径、市场机制和典型模式,梳理一批数字化转型细分行业,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培育一批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集成一批“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通过示范带动、看样学样、复制推广,引导和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昌平区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图文/王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