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变成回龙观辖区的生动实景,离不开文化赋能的助力。近年来,回龙观街道全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打造一批“好去处”,推出一系列“新玩法”,不断满足辖区群众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根据最新发布的北京市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服务效能评估结果,回龙观街道服务效能取得了昌平区第2名、北京市第65名的好成绩。
打造文化地标 观里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家门口的文化艺术气息以及人情味、烟火气,也伴随着各类活动的举办,越来越浓了!”近日,在“芯动龙域”活力街区,金域国际社区居民王女士带孩子参加完文化活动后感慨道。这一转变,得益于回龙观街道近年来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上的持续努力。
近几年,回龙观街道持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让观里人在家门口的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其中,书香最浓郁的地方非昌平区图书馆回龙观第一分馆莫属,馆内一层为少儿阅览室,二层为成人阅览室和阳光阅读区,自2023年6月完成装修改造后,不仅环境焕然一新,还引入了优质运营方,实现了环境服务双升级,打造全新品牌“回+读书”,推出“回+阅读”、“回+过节”、“回+讲书”、“回+音乐”四大板块文化活动,努力满足辖区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多样文化需求,这里已吸引了13万余人次读者,以浓浓书香滋养城市的“诗和远方”。
此外,辖区综合文化中心也备受文艺骨干欢迎,这里设置了多功能厅、书画室等多个文化活动场所,日常还有非遗、手作、舞蹈等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专业培训。
在回龙观街道,两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寺锦·回龙观城市会客厅和芯动龙域活力街区也陆续升级开放,成为了当地文化生活的热门焦点,不仅承载了回龙观街道重要的区域文化功能,更为居民带来了无限期许。
玉光寺作为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经历了从村史陈列馆升级为“寺锦·回龙观城市会客厅”的蜕变。通过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为居民提供优质、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从2022年7月开放至今,累计进馆人数已达15.4万人次,开展公益群众文化活动360余场,涉及音乐会、露天电影、文化沙龙、一米菜园等多种活动类型,活动直接参与13万人次,并获评“北京网红打卡地”、“中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等奖项。
而另一处备受瞩目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芯动龙域活力街区,在2023年11月焕新亮相后,迅速成为回龙观街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该地至今已举办亲子嘉年华、非遗传统文化推广等各类公益活动近30场,累计接待游客超66.7万人次。每次活动居民们的参与热情和认可度非常高,目前,街区已成为回龙观街道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擦亮文化品牌 融入群众生活赋能城市发展
一直以来,回龙观街道以综合文化中心为平台,陆续推出“回龙观春晚”、“我们的节日”、“夏日演出季”等特色品牌活动。其中,今年1月举办的“同叙邻里情 爱满回龙观”春晚,近300名社区居民、中小学生登台参与演出,600余名居民、社区工作者、机关干部职工现场乐享文化盛宴,并在“中国青年报”、“新浪新闻”等多平台上线,在线观看人数近21万,“最具人气节目”居民总计投票数超35万!通过各项品牌活动的全方位打造,为辖区群众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2024年,回龙观街道将继续在文化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推出“歌唱回龙观”“舞动回龙观”“戏聚回龙观”“影像回龙观”“书香回龙观”五大主题系列活动,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文艺演出、展览展示、文化讲座、亲子阅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定期征集需求 广泛听取意见及时汇总反馈
“您希望增加什么类型的活动?”
“您倾向的文化活动频次是?”
……
为持续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回龙观街道还建立了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和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考核评价机制,针对各个文化场所的运营效果、焕新提升意向、文化服务内容等,定期通过各微信公众号下发公众满意度及需求调查问卷,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与建议,接受公众的服务质量监督,并汇总成册及时反馈。
今年4月,区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实地检查回龙观街道贯彻实施《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情况时对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表示街道近年来不断加大基层文化设施投入,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回龙观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街道还将依托“又见玄福 福满龙域”城市更新项目,进一步打造文化地标,擦亮文化名片,更好地满足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为昌平区建设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贡献回龙观力量!
图文/王宇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