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明军旅散文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2-09-26 18:1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2022年9月24日,由北京作家协会、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李金明军旅散文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举行。著名作家、评论家红孩、马誉炜、董山峰、王晋军、刘新如、黑马、于连贵、王立军、甄斌、海城、代志强、尹小华、胡松夏、刘会生、任继兵、周治龙、卫如珍、王进、田康祺等参加。研讨会由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协监事长董峰主持。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致信祝贺。

李金明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石景山区作协主席,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参军四十多年来,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先后发表散文、小说、评论、报告文学等数千篇,著有散文集《山的回忆》,中篇小说集《小城三怪》,长篇纪实文学《陷寇汪洋》《红色高参》《华北军区野战军征战纪实》《黄埔对决》等十多部,曾获全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部分作品在海外出版。此次研讨的散文作品为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所创作发表的10余篇散文代表作。

参会嘉宾们畅所欲言,分别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见解。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作家叶梅在致信中评价“他于近年来对几代军人的成长风貌及心理历程的散文书写,应是军旅文学在新时代新的呈现,是广大读者之期待,也是散文界的宝贵收获”

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通过对散文题材、文化、技巧等剖析,他认为,军旅散文是个很悠久的题材,以李金明《散落在1945年的法币》为例,其创作角度乃难得的微妙,还提出:创作就是要多关注能得到多少读者的共鸣。

著名军旅作家马誉炜发发言说:“李金明的作品善于在尘封的历史长河中撷取那些感人至深的特殊画面,出手不凡,具有穿透历史,直抵心灵的大情怀、大境界,注重表现手法,有小说情节,无空洞抒情,用事实说话,用故事感人。作品力求写透战争中的人性和命运,带有史学家的独特视角和气质,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读来有酣畅淋漓、振聋发聩、引人入胜之感。”

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总编董山峰表示,讲中国故事,什么样的故事可以感人?李金明用散文讲述父辈之悔,坚持要把自己的抗日英雄父亲用缴获鬼子的法币救活亲人,却没有严格执行战场纪律而终身愧疚的经历告白天下,这是“目中有人,笔下有人,境界过人”的好作品。

中国散文学会支部委员王晋军发言说,“李金明作品中贯穿着军脉、军魂,作品中渗透的军队印迹是很好的教育范本,从大到小都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传得开、留得下。”

北京市密云区作协主席于连贵则对这样的研讨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很好,层次很高的文学活动,使自己深受启发。

军史专家王立军表示,李金明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作家,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每一篇作品都让人的心灵有所慰藉。

作家周治龙则透过与李金明亦师亦友的情谊,讲到李金明几十年如一日,坚守革命军人的本色、情怀,对军队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生命的观察体悟深刻,以及李金明散文对创作的启迪。

大家认为,李金明作为军队作家和军史专家,对军队军营生活具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全面的认识和更细腻的观察,形成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审美。作品中既书写了铿锵的历史和军人的豪迈,也记录了军人的使命与情感;既有对历史的关照,也有对人性现实的思考,对当下散文的发展和丰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家期待李金明为人民为时代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研讨会现场,李金明虚心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分享了他的“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他认为,文学工作者要学习党史、军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加文学的历史贯穿力和感染力。他表示,在今后创作的道路上将继续努力,不断深入生活,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增强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开拓文学作品的张力,增加文字的审美意识,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


作者:

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