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第一缕晨光射穿薄雾,苹果园街道居民便迎来了一个温馨的早晨。清风徐来,树叶微微摇动,居民三五成群漫步在金苹果文化小院中,享受着惬意时光......“这几年,街道有了大变样,楼下“大杂院”蜕变成综合文化中心,设施越来越新,功能布设越来越全!这是街道在为群众实实在在做好事、办实事。”清晨,在金苹果文化小院散步的李女士笑着说起苹果园街道的变化,而这仅仅只是苹果园街道十年“蝶变”的一个缩影。
现如今,苹果园街道背街小巷进行了“华丽大变身”,一件件利民实事温暖人心。苹果园街道,正在以新的风貌在新时代不断谱写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面食村”变身内外兼修的家门口文化小院
提到金苹果文化小院的前生“面食村”,久居石景山的人们并不陌生。几年前,苹果园“面食村”作为一个出租房集中的大杂院,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突出。2017年,苹果园街道顺应全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和我区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的工作要求,积极行动,在整治完成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具体情况、居民实际需求,多次调研走访和实地考察,与石景山区恒辰工贸集团签订协议租下此地,将此地提升为集党群服务、文化交流、休闲娱乐、健康养生、邻里互助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
2018年,苹果园街道正式对小院进行维修改造,2020年,设施齐全、风格典雅的金苹果文化小院正式落地建成。
如今,走进这座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文化小院,一种中国古典园林庭院的优雅感便油然而生。白墙、青瓦、露台……绿植花卉环绕,古色古香,处处蕴含着文艺气息,温馨又舒适。
作为街道的综合文化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小院内红色教育基地、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书画室、排练室、培训室、老街坊议事厅、园艺驿站、中医药健康驿站、老年餐桌、未成年人教育基地……丰富的功能场馆以及古色古香的设计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在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前来参加小合唱排练的苹果园街道苹二社区居民蔡阿姨说:“原来我们活动地方是与社区办公场所一室多用,如今有了金苹果文化小院,方便了我们唱歌跳舞、写字画画,环境好、设施全,而且就在社区,下楼就能参加活动,古色古香的庭院,成了我们居民心中一处文化乐园。”
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努力,文化小院共举办线上线下活动200余场次,活动参与人数5万余人次,让文化成为纽带,连接居民与社区情感,为打造活力、美丽、和谐、幸福的苹果园注入了新动能。
苹果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杜鸿雁介绍说:“苹果园街道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放在首位,让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成为滋养社区居民的心田。”
聚焦环境美化,狠抓生态底色
走在苹果园的街头,曾几何时,垃圾乱堆乱放变少了,市容市貌更整洁了。近年来,苹果园街道深入推进“绿化美化先进社区”活动,引进月季、玉簪等多种植物,充分发动在职党员、志愿者、“老街坊”、社区青少年参与种植。
各社区先后组织开展“扮靓节日家园”盆栽绿植种植活动、“居民共治共享”美化环境验收评比活动、“新年绿色添新意 共创和谐幸福园”绿植养护活动等等,让居民共享绿色生态福利,真正做到了“让城市在绿色里,让社区在花园中”。
2017年,在“疏整促”专项行动的推动下,街道联合相关单位拆除各类违法建筑,为惠民建设腾出宝贵空地。如今苹果园街心公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植葱茏,花木扶疏,小路林荫,长椅古朴……附近居民时而短暂小憩,时而漫步穿梭其中,悠闲自在,甚是惬意。
平坡草树公园位于苹果园南路13号,占地面积约为3814平米,作为居民区与市场办公楼之间的口袋公园,让周围居民感受家门口的幸福气息。赵女士的家就在公园附近,她说“这几年的绿化非常好,大家有目共睹,不光小区周边绿化进行了升级,像这样的小而精的街心公园,也在不断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
探索养老举措 严抓服务质量
街道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新特点,主动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建立有偿服务与政府补贴公益服务紧密结合的综合养老模式,全面开展巡视探访和居家辐射为老服务活动,促进地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大幅提升。
为进一步完善辖区“四级三边十有”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降低辖区老年人居家安全隐患问题,苹果园街道依托运营的养老服务驿站,对辖区21个社区高龄、独居老人进行电话咨询和入户调查,摸清需要开展巡视探访的老年人家庭底数,定期实施电话探访及上门巡视。
陆续引进了资质优良的第三方运营单位,在苹一、苹二、苹三、海三和西井社区开办了老年餐桌,每日安排的主食、菜品达10余种,科学配菜营养均衡,满足周边老年人午餐需求。街道贴心餐饮服务温暖人心,稳稳托起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回首十年,硕果累累;展望未来,希望满怀。勤劳善良的苹果园人正努力用双手建设着自己的美好家园,书写着苹果园街道奋进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