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一件中国景泰蓝作品“和平尊”被作为祝贺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国礼赠送给了联合国,并被永久陈列在显要位置。在赠送仪式上,习近平主席说:“‘和平尊’以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尊’为原型,表达中国对联合国的重视和支持,也是13亿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福。‘和平尊’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当代文明,也体现不同文明和文化交流互鉴、兼容并蓄、共同进步。”那么,这件得到习近平主席赞扬的世界独有的中国景泰蓝作品是怎样制作的?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制作团队呢?让我们走近景泰蓝,了解“珐琅张”。
国礼“和平尊” “千锤万凿”展现中华精彩
“当时其实是命题作文,”工艺美术大师、“和平尊”创作者之一、珐琅张传承人张颖如是说,“联合国放这件礼品的地方是高2米,宽2米,我们的作品定在了1.6米左右。当时是海选,大家所有人都可以来投稿,投了几千稿,我们的作品也在其中。”
说起“和平尊”,张颖显得有些激动,虽然这已经是她和父亲一起设计制作的第三件国礼了,但制作如此庞大器型的景泰蓝国礼作品,同时还要保持它的颜色和设计图纸要完全一致,考验的正是“点蓝”的技艺。作为“和平尊”点蓝工艺的主笔,张颖感觉到了这一次的挑战。
“当时‘和平尊’的底色用的是红色,红色对于景泰蓝来讲是最难烧制的。”尽管张颖本来就是点蓝工艺出身,多年来已具备丰富的经验,但要亲自操刀点蓝并全程监制完成“和平尊”的上釉过程,她还是不敢有一丝马虎。“因为景泰蓝大概有108道工序,要不停地进火烧制,上色这一关进火就要七八次,每一次进到800多摄氏度将近900摄氏度高温的这种炉子里,都会有让它损坏的这种可能,一个最重要的就是颜色。在景泰蓝的釉彩烧制过程中,最难把控的就是红色了,烧大了就全黑了,黑色渗透在釉料里面,这个作品就完了。”为了保证“和平尊”的艺术效果,让中国景泰蓝工艺向世界讲述“中国精彩”,张同禄大师工作室最终还是自信地选择了最有挑战难度的“中国红釉彩”作为“中国尊”的底色。
“像以往景泰蓝制作这么高大的作品,大概按正常程序的话要13个月,但是当时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两个月零25天,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国礼任务,父女俩带领整个团队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是不眠不休了。”说起那段时光,张颖回忆道,“工厂24小时倒班,工序从不间断。”时间紧任务重,“和平尊”不允许一丝一毫的偏差。时年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张同禄大师和同为工艺美术大师的女儿张颖亲自在现场监制每一个流程,起早贪晚,这对父女把全部热情投入到了对“和平尊”的创作中,早已忘了那个夏天是如何在酷暑中摆弄七八百度的铜胎,又是如何一遍又一遍为巨型国礼上釉的。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会儿,饿了就随便吃几口,就连一向最爱美的张颖也开始顾不上形象了。最终,一切付出都没有白费,“和平尊”不仅按时完美交付,同时也让世界见到了“中国景泰蓝”的魅力,张同禄大师工作室又一次创造了“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结缘景泰蓝 追根溯源成为一生挚爱
“生下来56天我妈就带着我上班。”说到与工艺美术行业结缘,张颖边笑边说,“因为工艺美术厂是一个多工艺厂,又有玉雕,又有花丝镶嵌,燕京八绝几乎占全了,我们小时候看见叔叔阿姨在很专注地干活儿,我们每天都在车间里跑来跑去,看了很多设计图纸,见到的都是顶级的艺术品,只不过那时候小,不觉得。”然而,正是这种不知不觉的熏陶,让张颖对艺术的感觉渗透进了血脉。到了工作的年纪,张颖原以为身为工艺美术厂厂长的父亲会给她安排一个光鲜亮丽的工作,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父亲让她去了点蓝车间。
“你看每个作品都很华丽漂亮,背后是非常艰辛的。就算是点蓝,你也得一天到晚穿个白大褂、工作服,你穿什么漂亮衣服全都给你盖在里面,大家没办法像作品那样的多彩靓丽。”张颖陷入了迷茫,难道自己真的要这样像父辈一样生活吗?不久之后,一次和同学出行彻底改变了张颖的想法。“人家说我带你上个工艺品商店开开眼界,你看这是景泰蓝,多贵多漂亮。我一看真入不了眼,我就说你们是真没见过好作品么?”这次经历让张颖一下就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点蓝工艺就像是给白描的画作填上色彩和灵魂,而学会了点蓝技艺就可以逐渐摸索出景泰蓝创作的根脉,她乖乖地回到了点蓝车间。这次回归彻底让她全身心投入到景泰蓝这项事业中。
“曾经有人说,你们真幸运,出生就有大师子女的光环,好像我们取得的成绩都是因为有我父亲的帮助,那时候我就很委屈。但现在我觉得我就是幸运的,因为父亲的慈爱,因为他从小的熏陶,特别是那种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的熏陶、对祖国对景泰蓝的爱,我就觉得我们是受益一生的。”张颖说。
发展景泰蓝 守正创新传承国粹经典
2011年,张颖参与制作的景泰蓝作品“吉祥中国”在第五届工美杯评比中荣获特别金奖。2012年,张颖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同样是在这一年,张颖如愿以偿成为她父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的艺徒,这一年她四十岁。从艺近三十年来,张颖将传统和现代艺术相结合,作品“美食美器餐具”“吉祥中国”“花漫春合”“凤舞莺歌”等多件作品在工艺美术行业内的专业评比中获得金奖、银奖。2015年在参与设计和制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赠送国礼“和平尊”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被评为先进个人。
作为国礼名片,景泰蓝因其独有的手工铜胎掐丝工艺显得与众不同。这项曾经是“皇家御用品”的代表、“燕京八绝”之一的传统技艺,如今也在张同禄大师、张颖大师这样的大国工匠手中,伴随新时代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现在都在说守正创新,我爸老说,你首先要把自己的技艺守住,然后再创新,创新是什么?是在器型上、花纹上要有今天时代的色彩。”张颖说:“有的人把景泰蓝制作技艺当工作,有人当爱好,我们作为‘大师二代’可能是几者并存的,从小我爸爸给了我们很多这样的教育,就是你有心做这件事儿,一定是想让它这种技艺传承的,我们相信可能2000年3000年以后,我们未必能被后人记住,但在景泰蓝传承的脚印里头,深深浅浅有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我觉得就足够了。”
如今,作为民建石景山会员,张颖说,她通过参加二十大宣讲学习活动,参加为老助老的公益活动,到八大处法海寺等文物古迹学习传统文化,不仅感受到了石景山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被互帮互助的人文情怀和燕京八绝的艺术氛围感染着。随着张同禄珐琅艺术中心落户石景山,未来在合适的时机,张颖想通过展览展出等方式,让更多石景山人感受国粹景泰蓝的魅力,为文化传承不断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