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锅头”酒的老家之一——北辛安镇“景泉茂”烧锅
2023-11-16 11: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二锅头”的。近百年来,它以酒质好、价格低廉,流行在百姓的生活里,被誉为“大众茅台”,近些年还上了国宴。但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二锅头”的老家之一“景泉茂”,诞生在京西的北辛安镇上。

北辛安镇位于今日首钢的东侧,与其一路之隔。此地唐代就有新安里,永定河冲毁了南新安后,人们搬到了老村的北面,所以得名为北新安,后简写为北辛安。清末,北辛安有镇长,管辖广宁村、庞村、养马厂、白庙、山下村、古城、琅山村、金顶山村和模式口以南;民国时下辖衙门口、西黄村、五里坨三个乡,是个名副其实的古村大镇。它东距京城40里,西临铁厂和电厂,南濒永定河,北靠模式口。镇北有了京门铁路后,京西的煤炭运输多从村子通过。镇内北辛安大街原有三里多长,西到今首钢烧结厂,东到南岔、北岔,街南北的大小店铺七八十家,有搞运输的、经营粮食的、搞百货的、搞服务的,一应俱全,极为繁华。许多老店铺历史悠久,名震京西。比如卖粮食的“西天顺”、自制酱和醋的“天德和”。“景泉茂”烧锅是其街上的重要一景,故址还在。

“景泉茂”烧锅是个老字号的白酒作坊,旧址在北辛安大街东侧路北8号院。那里原有一人来高的围墙环绕,内有二十亩地左右。前店后厂,南开门,院门垛子上架一拱型铁匾,黑字楷书“景泉茂烧锅”五个大字。院里原有水井、发酵池、酒窖、烧锅、仓房、铺面房等。景泉茂的东家叫张殿一,山东人,住京城新街口蒋养坊铁香炉抄手胡同路北,民国时有60来岁。民国初年,他到了北辛安,打听到北合顺刘家的菜园里有口好水井,就找来技师品尝鉴定,认为水质上乘,适合造酒。张殿一下了决心在此地造酒,就出钱买下了那处菜园,投资建白酒作坊,“景泉茂”就此诞生。

我国传统名酒的酿制,主体原料是高粱。因为高粱含有微量的单宁,经发酵后能赋予白酒特有的香气,并且还含有较多磷酸盐,对淀粉的液化、糖化都有利。“景泉茂”的品牌是“太阳牌二锅头”,65度纯粮食酒,在老北京最为有名。因为“太阳牌二锅头”的主体原料也是高粱,从东北购进。一到秋天,“景泉茂”就去东北采购高粱,用多辆汽车盘到镇上,再送进仓房。成品酒有一斤圆瓶和四两扁瓶两种,一斤装的在镇上买价是五枚铜子儿。街上有批发和零卖的铺面,东边的叫“景泉茂东记”,老百姓叫它“小烧锅”,里面有一个个的大酒缸,小半截埋在地里,上面扣着大缸盖子,缸沿上吊着酒提卖散酒。四邻八村卖私酒的,有推车带酒篓的,也有带着三四个猪尿泡来此采购的,回铺子里零卖,对主顾喊的还是“太阳牌二锅头”。但大部分酒由西侧的“景泉茂”烧锅面向全国销售,成箱成篓的用汽车拉运走。老人们说,如今北京出的“二锅头”酒,没有比得上“景泉茂”的。那酒有劲儿,喝着舒坦、解乏、去病,从脚心开始发汗,再漫到全身,再睡不好觉的,喝上二两准能睡到大天亮,醒后精精神神的,在寒冬里是个福分儿。拉骆驼的只要揣上“景泉茂”的二锅头,就敢风风火火闯九州,顶风冒雪敞着胸脯子。那时搞长途贩运的跑塞外的,就认“景泉茂”的酒,不是“景泉茂”的不买。

“太阳牌二锅头”质量好的原因,主要在于作坊里的井水。“景泉茂”东家花钱买那菜园子,其实就是买园子里的那口井。那井40多米深,上安辘轳,打水时用水斗子,两个人对着绞。井里的水是山泉,按今天的说法,那是真正的优质矿泉水,水脉通着模式口水峪龙泉寺的龙泉。老人们说,龙泉寺旁的场院扬场,麦渔子能顺着水流到北辛安的那口井里。

“景泉茂”烧锅红火了四十来年,作坊的规模在京西数第一。它生产的是蒸馏酒,烧锅在后院,一米来高,一次出酒大约一吨。发酵池有30多个,一人来深,不管春夏秋冬,伙计们都是光着膀子起糟,就像电影《红高粱》中一样。

“景泉茂”东家张殿一,旧军人出身,懂酿酒会管理,是民国时期北辛安镇的商会会长,他给人们的主要印象除了和气外就是胖了,体重估计有二三百斤!他每天坐火车从石景山站(现广宁村)下车,再坐镇上李忠的洋车到作坊来。李忠绰号“大老虎”,个子高,力气大,洋车也宽大,但接送张殿一,每次都累得四脖子汗流的。张殿一只要听说有人把他的酒兑上水零售,就再也不批发给那人了,因此“景泉茂”的二锅头信誉最好,保证了品牌质量。

“景泉茂”还有一个经理姓万,技术最高,也是山东人。其它的柜房、伙计等三四十人,大多来自徐水。

“二锅头”是白酒,气味醇香郁烈,在我国又名“烧酒”“白干”,它是在发明了蒸馏方法后才出现的。有的说起源于唐朝,有的说元朝。明代的李时珍断为元朝,他在《本草纲目》里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2002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李渡镇,发现了绵延元明清三代的烧酒作坊遗址。在遗址内发现了水井、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等遗迹,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瓷器、竹木器、铁器和铜器等,以酒具最为丰富。那是一处时代最早、遗迹最全、遗物最多、延续时间最长、地方特色最鲜明的古代烧酒作坊遗址。特别是元代酒窖的发现,证实了李时珍的论断,为研究我国白酒酿造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部分白酒以原料和产地命名,如高粱酒、茅台酒,而“二锅头”是以制造方法命名的,是有独特制作工艺的。笔者推测所以名“二锅头”的原因:一是通过二次蒸馏,除去“净流”内的一定糖分,使酒精度更纯;二是多留酒头、酒尾,使酒身品质更好,适合饮用。但是否如此,“景泉茂”的师傅们应是一清二楚的。他们在石景山下造出了如此高质量的“大众茅台”,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

为什么说“景泉茂”是北京二锅头酒的老家之一呢?原来,解放后政府实行酒类专卖,把私人作坊进行了合并。“景泉茂”和门头沟城子的“龙泉涌”,还有长辛店的一个酒厂,并成了一个厂,以“景泉茂”为主,叫“北京酿酒总厂”,专门生产“二锅头”酒,厂址迁到了东郊的八王坟一带。“景泉茂”烧锅迁走的时间是1952年前后,因为《1953年石景山地区私营工商业名录》中,已没有“景泉茂”了。但作坊的一部分“景泉茂东记”,也就是“小烧锅”还在,可是也不以经营酒为主了,改成了杂货店,店主人还是张殿一,资金是2000万元(旧币)。

“景泉茂”迁走后,厂房改成了石景山区最早的剧场。剧场里摆放着大栅栏“三庆戏院”淘汰下来的旧椅子。当时京城的名角谭富英、李万春、马连良、李艳秀、李世济等,都在那剧场里演过戏,韩兰根为首的上海话剧团也到那里演出过。再后来,剧场又改成了电影院。那影院有三四百平米,里面有两排木柱,屏幕台子在西(“景泉茂”的水井就在台子下),影院进口在东,座位是板凳。由于有柱子,两侧的观众看电影就要时常歪着脑袋了。

石景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特邀撰稿 门学文


作者:

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