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石刻》铭记京西历史文脉
2023-11-16 11:4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铭金刻石的传统。先秦时期,石刻尚不多见,青铜文化十分繁荣,古人每逢祀戎大事必铸鼎铭文;秦汉以后,青铜铭文逐渐被石刻铭文取代,例如,秦始皇东巡泰山要刻石敬天,汉代窦宪大败匈奴要勒石记功,普通士人去世治丧则要树碑立传,等等。可以说,石刻文化贯穿于中国各历史时期的始末,记录了历朝历代、各区各地的发展演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石景山地区自古就是京西首善之地,西接太行、扼守京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辽金以来,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石景山地区良好的人文历史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独特的山水人文品位,共同造就了这一地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石刻文物。

石刻文物是石景山区档案史料中极有特色、极具代表性的内容,极大丰富了这一地区的文化内涵。迄今为止,石景山区约有石刻 410 余件,涵盖摩崖、碑谒、经幢、墓志、塔铭等诸多类别。《石景山区石刻》由官庆培所著,辑录了石景山区现存的石刻制品及铭文内容,旨在为还原石景山地区历史真相、佐证石景山地区发展历程提供一份足资鉴证的参考资料。

本书以秦汉及以前、魏晋南北朝、隋唐、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七个时期,对这些石刻依次进行介绍。

秦汉及以前时期。秦及以前,多为青铜铭文,石刻尚未流行。两汉时期,石刻艺术广泛发展。本篇辑录了在石景山区出土的北京地区现存最早的石刻——东汉“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及其上所刻“乌还哺母”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随着民间厚葬而产生了墓志,石景山地区出土的墓志最早为砖志,而后为石质墓志。本篇辑录魏晋时期石刻 4 组(件),其中包括出土文字位居北京地区石刻之首、解开古蓟城方位之谜的“华芳墓志铭”。

隋唐时期。此时期石景山地区出土石刻仅有少量墓志,且多为唐代墓志,志文中保存有大量地理沿革与历史事件方面的史料。本篇辑录隋唐时期石刻 5 组(件)。

辽金元时期。这一时期北京地区开始成为全国政治与文化中心,本篇辑录辽金元石刻 10 组(件),包括供奉着佛牙舍利的辽代翠微寺招仙塔石函、石露盘铭文,隆恩寺塔碑碑记、崇国寺塔院铭文等。

明清时期。此时期为石景山区石刻数量最多的时期,石刻涵盖摩崖类、碑谒类、经幢类、墓志类、塔铭类等各类别。本篇辑录明清时期摩崖石刻5 组(件),碑谒 57 组(件),经幢 3 组(件),墓志 18 组(件),塔铭 5 组(件)。

中华民国时期。此时期,石景山地区所存石刻多为名人摩崖、重修寺庙碑记等。本篇辑录石刻 13 组(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本篇辑录新中国成立后,石景山区新立的石刻6 组(件)。

石景山区石刻存世颇丰、形制精美、种类繁多,而今已成为我们了解石景山地区乃至北京地区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地方风物的重要窗口。希望通过《石景山区石刻》一书,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为传承和弘扬石景山区历史文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正是我们编辑此书的宗旨。

来源:石景山区档案馆


作者:

北京石景山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