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口西接太行,东连京师,南面永定河,北依翠微山, 山水古道商路驼铃, 千百年来,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模式口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战国,当时是燕国都城属地,至明清成为京西重镇。古道穿行其间是京师通往塞外的咽喉,一 半山水一半城,古道两侧的寺庙、墓地众多,商号民宅林立,现存的法海寺、承恩寺、田义墓,以及保存基本完好的清代四合院,都成为令今人流连其间,登山,望远,探古寺,访民宅,静思古今,陶冶心神的好去处。
行走在模式口的街头,每一处屋檐下,每一段青砖灰瓦, 每一个隐秘的所在,都可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用现代人的眼光,追寻栖身于角落的历史足迹,讲述那些发生在模式口的,大时代中的小事情,让历史变得有温度,让记忆仿佛就 在身边,为未来讲述好听的故事,多好啊!
笔者以为,模式口的故事有史,有实,有料,有趣的地方有四:
一是悠久的历史文脉。模式口原名磨石口,公元前 1046 年,西周时期是蓟国都城辖地;春秋战国,燕国在此修筑宁台;魏修水利,宋遗治所……1433 年,磨石口已载史册。1560 年,村西隘口为京西古道之必经之路。近代西山的煤炭、木石均由此入京。因此,称此为“千年古街”绝不为过。
二是独特的地理位置。模式口的形状依山势而来,京西古道模式口抵山靠河,拱卫京西,地势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商路穿行其间。千百年来,蒙古口外的皮货、药材,京西山里的煤炭、建材,都是经这里源源不断供抵北京城。如果说通州的大运河是东南供给京师的水脉,那模式口古道就是西北而来的商路,北京城巍巍八百载,二者缺一不可。
三是丰厚的历史遗存。且不说戾陵堰的遗踪,宁台宫的迷雾,让多少文史大家皓首穷经,乐此不疲,单是法海寺的壁画,历经 600 年沧桑,沥粉贴金,不脱落,不褪色,人物栩栩如生,花草似放清香,美轮美奂。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 列馆,探寻远古,了解地球历史,世间无二。承恩寺,明明是佛家圣地,却碉楼四立,演武场居中,兵戈杀伐之气,数百年不散,迷雾重重。
四是京西特色的风土人情。无论是旧时的民居,曾经繁华的买卖铺户,还是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名人故事,市井风情,民间传说,诗词墨宝,甚或随着时代进步,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种种大时代平凡人的小故事,都是那样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生活中,既是故事,又是我们自己,代代传承,不曾中断。
欣逢盛世,有志有识有闲者,当用笔墨为家乡留下一份有温度的历史。有温度的历史不必如何宏大,仁者见仁,也未必精准,或是一座院落,半条小街,古寺飞檐,或是一碗茶汤,几块炸糕,再或是家长里短,老礼儿新仪……零星散落的它们,有点像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这篇大文章中的关键词。扣住了它们,就仿佛扣住了模式口乃至石景山的经脉,就仿佛能感受到山水城垣的很久远的呼吸和脉动,就仿佛看到了石景山是怎么由蹒跚而行的步履到如今大步流星的姿态。从这层意义上讲,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历史信息,无论光鲜还是灰暗,无论繁华还是落寞,都是一座城市成长的足印,或可继续弘扬,或可以此为镜。
爱生活,爱家乡,爱文化,应该就是这个定位吧。真正生活过的地方就是家,或喜或悲,盘根错节,恩恩怨怨的各种故事流传就是家乡,把故事讲得漂亮,就是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