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摇滚时代”之前的一面旗帜|鉴碟
2021-08-23 10: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珍妮·拉蒙

不久前得知,当代重要的本真演奏大师、小提琴家、指挥家珍妮·拉蒙(Jeanne Lamon)已于今年6月20日去世,享年71岁。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里,拉蒙担任本真团体塔菲尔古乐团(Tafelmusik)的音乐总监与首席小提琴。该组合是加拿大乐队演奏历史与古乐演绎史的光荣,他们成为20世纪最后20年中本真演绎蓬勃发展的旗帜之一。

塔菲尔古乐团由18位核心成员组成,这样的编制,曲目首先自然是围绕巴洛克音乐,但演出不同时期的作品时也会进行人员扩充。他们灌录的海顿与贝多芬都是重要的本真演绎,尤其是贝多芬的作品。不过,塔菲尔古乐团演绎贝多芬基本由维尔(Bruno Weil)担任指挥,拉蒙在首席位置上。拉蒙本人指挥的录音,基本都是巴洛克作品。

拉蒙与塔菲尔古乐团堪称旗帜组合的原因,卓越的艺术品质固然是基础,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们赶上了好时代。时势造英雄,进入上世纪80年代,本真演奏不再被视为完全小众的领域,而开始迎来它较普遍地被认同为“本真”的年代。彼时,又正好赶上古典唱片业黄金时期的最后一段。

于是本真录音的发行,成为各大唱片品牌竞相开拓的领域。平诺克、加德纳等人如何在Archiv大展宏图,库普曼以及莱昂哈特如何纵横于多个品牌,这些也纷纷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诚然,先前已有不少杰出的古乐录音问世,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启动”,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纵然是杰出的音乐家,倘若没有时势所提供的平台也会非常麻烦。拉蒙与塔菲尔古乐团却是一方面正逢自己的黎明时期(乐团创立于1979年),另一方面同Sony这样的大公司形成了稳固的合作,成为其古乐板块真正的中坚主力。

身为指挥家的拉蒙,曲目主要围绕巴洛克音乐及其边缘。她在Sony的录音既包括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亨德尔《水上音乐》《大协奏曲》这些巴洛克的首席名作,也包括比贝尔、W. F.巴赫等相对冷门作曲家的作品。通过这些录音发行的唱片,让我们窥见了古典唱片业最后的黄金时期的风貌:演绎品质一流,唱片制作考究,而在装帧方面也足可称为一种艺术。Sony的Vivarte系列的装帧美学,同DG的Archiv、Decca的琴鸟系列这些本真录音的大系鼎足而立,毫无愧色。拉蒙的指挥艺术,也在这些艺术品般的发行中益发让人潜心其间。

她与划时代的巴洛克大提琴家毕斯马尔合作,灌录了维瓦尔第与鲍凯里尼的大提琴协奏曲,堪称这些作品不可磨灭的记录。拉蒙指挥的唱片中,另一位极为迷人的独奏家,无疑就是同时身为巴洛克小提琴家的拉蒙自己。并不让人意外,拉蒙在指挥和独奏这两方面,体现出相当一致的美学观点。其基本特征,可说是追求一种自然性,节奏、音响、细节的处理,都有一种自然之美与折中主义倾向。

所谓折中,体现为这样的演绎固然在音响风格、具体的演奏方式、节奏表现和分句等方面都不同于现代乐队演奏,但二者在音色审美,以及某些整体律动所呈现的演绎韵味方面,却是发展多于断裂,共鸣胜过隔阂(注:特别大编制的现代乐队演绎除外)。同样的审美,也出现在平诺克、加德纳等人的录音中,在他们与拉蒙的视野中,巴赫的音乐仍需被表现得富有诗意,音乐的律动仍需刻画一种人类在生活中自然体会的脉动。同样在音响方面,巴洛克弓的特征、避免揉音的风格,都不应该打破声音本身的柔和质感。

更后来的一代人,却开始追求有时被形容为具有“摇滚精神”的本真演绎,节奏的弹性与紧张都被强化,极端的快速开始取代紧凑却不失舒展的气息表现。当然,这些都不是绝对的,两个阶段的演绎者呈现出非常多样化的风貌。“折中”与“摇滚”,仅是风格转变的标志物,并不代表全部。

但无论如何,拉蒙的指挥与演奏艺术,都成为那个追求本色天然之审美的本真年代的代表。虽然她的录音规模相对加德纳等人略微有限,但其中有不少绝对称得上一个时代的标志性演绎。作为指挥家,拉蒙让乐队成员的自发性在室内乐化的合作中充分洋溢,但与此同时,她又是一位非常注重结构表现的大师。巴赫《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录音是该组合的代表作,其中“第六号”柔板乐章的演绎很能说明问题。拉蒙不在句法方面多做强化,而是让优美的线条自然流出。但早在演奏开始时,她就定立了相当严整的节奏框架,让音乐获得一种干练的内在推动力。过程中,她还不是以重音的突出对其进行加固。

拉蒙演奏巴赫的几首协奏曲,以及维瓦尔第《四季》的唱片是无可挑剔的杰作。哪怕这些作品的录音车载斗量,她的唱片依旧堪称经典,都体现出本真风格最好的一面。拉蒙在演奏中并不像前述作为指挥的处理那么突出紧凑感,却能以内敛的气息拉住结构。

自然的美,永远是她的追求。拉蒙不会作出刻意惊人的处理,无论局部的弹张还是整体的节奏,都不会偏离弦乐自然的美声,哪怕她用巴洛克弓也不揉音。有时本真演奏家,哪怕是有名的人物也会将干涩的发音作为“古老时代的特点”,这在“摇滚年代”之前的演奏中就已出现。诸如此类的泥古操作,引发了一些现代演奏家(如帕尔曼)和学者(如保罗·亨利·朗)的反感。但那样的指责放在拉蒙的演奏面前,就会是完全不公正的。

演奏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时,拉蒙揭示出深刻的情感,却不需要因此将演奏速度放慢。《四季》这套作品实在有版本过剩的危险,拉蒙的录音却始终是我首先想起的几张唱片之一。这版录音中,小提琴家的演奏加入不少装饰音,比她处理巴赫时更为华丽。演奏真正让人难忘之处,却并非即兴带来的感官刺激,而是拉蒙如此一丝不苟地为那种自发的、带有即兴色彩的装饰找到音乐层面的意义。如今人们常常期待,一位古乐演奏家究竟要在演奏中加什么花。有时我们得到了不同的满足,然而真正深刻的满足,永远来自于小提琴家拉蒙提示的方向——无论华丽与否,即兴装饰的表现必须是从原作延伸出来,而不能让原作变成“你的”舞台。

拉蒙演奏的《四季》正是这种理念的化身,也必将伴随作品的流传让后世人继续领略这种有深度的即兴与自然。

张可驹/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