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篇 农历三月初一
(一)蟠桃宫庙会
老北京东便门内有一座蟠桃宫。蟠桃宫的全称为“护国太平蟠桃宫”,所以民间也称蟠桃宫为太平宫。
《燕京岁时记》中记有:“太平宫在东便门路南,门临护城河。因庙内有西王母之像,故曰蟠桃宫。”
蟠桃宫始建于明代。是北京的著名道观之一。因为每年的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所以自明代开始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蟠桃宫都要开庙三天,名之为“蟠桃盛会”
每逢庙会之际,从崇文门外一直到蟠桃宫货摊林立,人头攒动、车马喧嚣。京城百姓、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聚在蟠桃宫,求神打卦、烧香还愿,然后逛庙会散心,便门外踏青。当年东便门外多水,有泡子河,所以在这期间,《北平岁时志》中还记有:“有仄艇往来送迎游众。”
《京都风俗志》中记有:蟠桃宫庙会期间“所居羽士,修建佛事,士女拈香,游人甚众。轻浮纨绔之徒,于郊野驰马驱车,往来冲跑,以夸奇斗胜为乐。”《天咫偶闻》中记有:“太平宫,在东便门内,庙极小。岁上巳三日,庙市最盛。盖合修禊、踏青为一事也。地近河□壖,了无市聒。春波泻绿,□壖土铺红。百戏竞陈,大堤入曲。衣香人影,摇春风,凡三里馀。余与续耻庵游此,辄叹曰:一幅活《清明上河图》也。”《民社北平指南(民)》中记有:蟠桃宫庙会“豌豆黄与杂抓(糖拌山楂等各种果品,购时各抓少许),为应时之食品。”
“杂抓”就是“果脯杂拌”。
(二)潭柘寺庙会
【潭柘寺】
北京西郊山里有一座古庙很有名,那就是位于现在门头沟区的潭柘寺。《日下旧闻考》中记有:“潭柘寺在罗□岭平原村,去京城西北九十里。晋曰嘉福,唐曰龙泉。京师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北京。’盖寺之最古者。本朝康熙间,更名岫云寺。”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民间谚语: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谚曰: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夫潭先柘,柘先寺,寺奚遽幽州论先,潭柘则先焉矣。潭柘而寺之,寺莫先焉矣。”
潭柘寺的寺名虽先后更名数次,但民间一直称之为潭柘寺。《日下旧闻考》中记有原因:“寺故海眼,佛殿基即潭也。唐华严师在山说法,神龙施潭为寺,一夕大风雨,潭成平地。今潭徙而涓涓者不绝。柘久枯,高七八尺,覆以瓦亭。龙去而子犹存,青色,长五尺,大如碗,时出现。”潭柘寺和周边山中有很多柘树,但因民间传说潭柘寺的柘树皮能治妇女不孕症,所以便有人剥取柘树皮,至使满山的柘树几乎灭绝。据说明代时,潭柘寺的寺中已经没有活着的柘树了,仅存半截枯死的柘树。当时为了保护这半颗枯树,寺里还特地盖了一座亭子。
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潭柘寺庙会】
《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潭柘寺“每至三月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甚繁。”《燕京岁时记》中记有:“潭柘寺在浑河石景山西栗园庄北,去京八十余里。每至三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半月,香火甚繁。”
除了“三月初一日开庙半月”外,潭柘寺都要举办“浴佛法会”等等法事活动。届时京城及各地的信众蜂拥而至。
【帝王树】
《燕京岁时记》记有:潭柘寺于“万山中,九峰环抱,中有流泉,蜿蜒门外而没。有银杏树者,俗曰帝王树,高十余丈,阔数十围,实千百年物也。”
银杏树为两棵,就长在潭柘寺的毗卢阁前,东侧的银杏名为“帝王树”,西边的名为“配王树”。“帝王树”为唐代种植的,“配王树”为辽代时种植的,树龄都已有一千年以上。据说“帝王树”的名字是乾隆皇帝所封。
据传潭柘寺的银杏树,在明清两代,逢新帝王登基,“帝王树”就会从地下发一新干。《北梦录》中记有:“帝王树。潭柘寺殿庭之左有银杏一株,参天合抱,以坊表其前。相传出一皇帝则茁一枝。号曰帝王树。自光绪以后,其语遂无灵。端木国瑚太鹤山人集诗有云:殿侧鸭脚树,通天垂华鬘,应真列图箓,叶叶状青鸾。注云:此树生长无穷,设石坊香灯供养,大木应圣人,生一代长一株,有石记。”《朗潜纪闻(清)》上对着银杏树还有记述:潭柘寺银杏“入门而右,有银杏一株,大合抱。圣祖临幸寺中,树发孙枝一,高宗再幸,又发孙枝一。”
民间还有传言:每当一个帝王驾崩,帝王树便会有一支树杈折断。
【妙严公主拜佛砖】
潭柘寺中还有一古迹,那就是“元妙严公主拜佛砖”。《燕京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述: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在潭柘寺出家,妙严公主每日里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日久天长,竟把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潭柘寺中至今保存着“元妙严公主拜佛砖”。妙严大师终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
【摸石鱼】
在潭柘寺西北角的龙王殿前,悬挂着一条石鱼。据说这条石鱼是用一块陨石雕成。由于陨石内含有大量的稀有金属,所以敲击“石鱼”回发出悦耳的声音。
这条石鱼十分神奇。据说石鱼身上确定有十三个部位,代表了当时中国的十三个省,各个省发生了旱情,就敲击鱼身上代表该省的部位,该省便会降雨。
还有传言,模石鱼能够消灾祛病,保佑信者吉祥平安。如果人有了病,那个位置有病,可以去摸石鱼的相应位置,便可早日痊愈。
【大小青龙】
《日下旧闻考》中记有:“寺故海眼,佛殿基即潭也。唐华严师在山说法,神龙施潭为寺,一夕大风雨,潭成平地。今潭徙而涓涓者不绝。柘久枯,高七八尺,覆以瓦亭。龙去而子犹存,青色,长五尺,大如碗,时出现。”
“龙去而子犹存”说的就是潭柘寺有名为大青、小青的两条灵蛇。
潭柘寺中的两条“龙子”神通广大,据传明朝时,曾护送庙中方丈去峨眉山朝拜普贤菩萨。寺院将“大青、二青”两位“龙子”供奉在一个神龛中。
《燕京岁时记》有这样一条记述:潭柘寺于“万山中,九峰环抱,中有流泉,蜿蜒门外而没。有银杏树者,俗曰帝王树,高十余丈,阔数十围,实千百年物也。其余玉兰修竹、松柏菩提等,亦皆数百年物,诚胜境也。其先戒律极严,荤酒莫入。近则酒炙纷腾,无复向时清净矣。有灵蛇二,曰大青小青,与秘魔崖相仿佛,殊不知是一是二。”
“与秘魔崖相仿佛”。秘摩崖位于现在八大处证果寺中。据传旧时秘魔崖处也有大青、小青两条龙。
《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卢师山,有寺,曰卢师寺。正统十一年,更名清凉,今佛无殿已。一梵相坐风露中,左右迦叶、阿难,风露中侍,乔朴非中土威仪,又端好无风露色。僧曰唐天宝制焉。过寺半里者,秘魔崖,是卢师晏坐处。相传隋仁寿中,师从江南棹一船来,祝曰:船止则止。船至崖下止,师遂崖居。居数岁,二童子来,曰大青、小青,愿侍不去。岁大旱,所司征祷雨者,童子白师,乘师愿,愿施雨,雨一方也。遂乘云气去,俄雨大注,知大青、小青,是乃龙矣。龙归投潭中。潭广丈,巨石覆之,深黝不可测。二龙有时出,云气仍随之。崖下塑二童子侍师像。”
“卢师寺”。证果寺前身
(三)清明节
【清明扫墓】
清明是中国人祭祀祖先,为逝去的祖先扫墓的日子。《帝京景物略》上记有“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宛署杂记》中记有:“清明日,小民男妇盛服携盒酒祭其先墓。”
古时的“清明”实际上只是一个节气,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春雨惊春清谷天”的“清”指的就是“清明”。古人之所以将这一节气称为“清明”,《历书》上说得很清楚:“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清明这个节气,正值春暖花开,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也是先人郊野游玩、踏青活动的日子。
清明最后成为了中国人祭祀祖先,为逝去的祖先扫墓的专用日子,应该是逐渐形成的,是在诸多因素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其中与“春礿”( yuè)和“寒食节”有着直接的关系。
“春礿”就是春季祭祖。此习俗由来已久。据传最早出现在商朝。《礼记·王制》中记有:四季祭祖,“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天子、诸侯春天举行宗庙之祭。老百姓也就在春天祭拜自己的祖先。但“春礿”的时间并没有确定在清明之日。
“寒食节”据传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寒食节从出现之始,就是为了祭奠逝去的人。后来国家的春祭也就确定为这一天。在民间,老百姓也就跟着,在寒食节祭奠自己的先祖。
《岁时杂记(宋)》中记有:“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由于寒食节的时间正好与清明节气的时间相连,再有就是逝去的先人墓地多在郊外,传统上的清明这一天是要到郊外踏青的,寒食节的祭祖也要到郊外,所以中国人便逐渐地将二者合一。《燕京岁时记》中记有:“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茔而已。”
据传寒食节和清明合二为一的时间大约在隋唐时期。到了宋朝,清明这一天逐渐取代了寒食节,从节气上升为了节日。这个节日是以祭奠先人为主,郊外踏青为辅。到了明清两代,寒食节便彻底退出节日的范畴,清明彻底变为了清明节。《燕京岁时记》中记有:寒食“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
【寒食节】
寒食节曾是中国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节日,在隋唐之前应该是中国人春季祭祖扫墓的正日子。《清通礼》中记有:“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据传,“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人介子推追随流亡在外的晋国公子重耳。这一群人在流亡途中缺衣少食,有一天,重耳因为没有食物,快要饿死了,这时介子推“割股奉君”,也就是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肉汤让重耳吃了。事后,重耳知道了实情,很是感动。重耳流亡了十几年后,在秦国的帮助下返回了晋国,并登上了王位,即晋文公。
重耳得到天下,分赏追随自己的有功之臣。介之推认为重耳之所以能够得到王位,实为天意,虽然自己在重耳流亡时有一定的功劳,但是君子“不言禄”。于是介之推便背着母亲到绵山隐居起来了。晋文公得知后,亲自带领着人马前去绵山寻找,但绵山的面积很大,几位无知之人撺掇晋文公放火烧山,用这个办法迫使介之推出来。晋文公便采取了这个办法,放火烧山。火着起来后,仍不见介子堆出来。大火过后,发现介子推和其老母在一棵被烧焦的大柳树下拥树而坐,已经死了。
晋文公深感愧疚,于是便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山上为介子堆建祠,并且下令:今后每年的这一天,大家到要到介山,为介子推进行祭奠活动。并且在这一天的前三天开始,全国各地都不许生火,吃饭只能吃冷的食物,以此纪念介子推。后人便称这一天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日期】
寒食节的时间与清明节气的时间相连,《北京岁时记(民)》 中记有:“清明祭扫坟茔前一日寒食。”
在中国北方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与寒食节的时间有关,那就是“新旧百寒清”。“新”指的是“新坟”。这一天是给逝去时间不满三年的逝者扫墓之日。“旧”指的是“旧坟”。这一天是给逝去时间超过三年的逝者扫墓;“百”的意思是“一百五日”,按照旧时的说法,从冬至到这一天正好是一百零五天; “寒”的意思就是“寒食”;“清”的意思就是“清明”。根据这五个字来推断,寒食节应该清明节的前一天。
但也有其他记载。《夜航船(明)》中记述的:“寒食,冬至后一百六日谓之寒食,以介子推是日焚死,晋文公禁火而志痛也。”冬至到清明是七个节气,一般是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为清明。按此记载,寒食和清明是同一天。
【供品为克什(克食)】
清明节扫墓,祭奠先人,家家户户都会摆放祭品。《宛署杂记》中记有:“清明日,小民男妇盛服携盒酒祭其先墓。”
供品也称为“克什(克食)”《汉语大词典》中记有:克什“指供品。《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忽见莺儿端了一盘瓜果进来,说:‘太太叫人送来给二爷吃的,这是老太太的克什。’”
“克什(克食)”指的是在庙堂之上、陵寝之前,为祭拜神灵、祖先供上的祭品。更准确的说,是在祭奠仪式结束后撤下来的供品。老北京人的传统习俗认为:供品经过祭祀仪式后,便带有了神气,人吃了这些供品后,是可以消灾祛病的。旧时不但老百姓家是这样,就是皇家也是如此。当年紫禁城坤宁宫每日祀神祭肉用猪二口,祀神结束后,煮好的白肉都分给王公、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和其他大臣、侍卫。
现在很多人将祭祀先人的供品,祭祀后弃之是错误的。即浪费了食物,又舍弃了“克什(克食)”的传统作用。
【清明踏青】
清明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在家里猫了一冬的老百姓都想借此机会到郊外去踏青、观花,寻找和感受一下春天到来的愉悦。虽当日扫墓,但扫墓后,也多有在郊区踏青游乐的。还会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帝京景物略》中记有:扫墓后“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有歌者。哭笑无端,哀往而乐回也。是日簪柳,游高梁桥,曰踏青。”《宛署杂记》中记有“清明日,小民男妇盛服携盒酒祭其先墓,祭毕野坐,醉饱而归。”
清明前后,《夜航船》上记有:“探春。都人士女,至春时,郊外为探春之宴。”《帝京岁时纪胜》中记有:“至若桃花历乱,柳絮飞残,红白灿苹婆,荷包挂牡丹。曰西府、曰铁梗、曰垂丝,海棠之妙,韦公寺、慈仁寺,可谓甲于天下矣。蓟门烟树,为金台八景之一。吏部藤花,乃明少宰吴宽之手植也。”《京尘杂录》中记有:“今则二三月间,南西门外三官庙海棠开时,来赏者车马极盛。城内龙抓槐,城外极乐寺,皆游春地也,游人皆自携行厨,唯陶然亭、小有余芳二处有酒家,陶然亭暮春即挂帘卖酒,小有余芳则迟至入夏乃开园”。《旧京遗事》中记有:“京城三月时桃花初出,满街唱卖,其声艳羡。数日花谢将阑,则曼声长哀,致情于不堪经久,燕、赵悲歌之习也。”
【清明戴柳】
《京都风俗志(清)》中记有:“清明日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苞如桑椹,谓之柳苟,谚云:‘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其意殊不可晓。或曰:‘清明不戴柳,死在黄巢手。’盖黄巢造反时,以清明日为期,带柳为号,故有是谚也。”民间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
据传“清明戴柳”也来源于介子推。因为介子推与其母被烧死在大柳树中,但这棵被烧枯死的柳树在第二年却又活了,重新发芽了。所以民间便有寒食戴柳辟邪的的说法。后便传为了清明戴柳,辟邪禳灾、祈福迎祥。
戴柳之俗始自唐代,唐高宗逢三月三日在祓禊活动中赐人柳圈,据说戴了柳圈可免虿毒。祓禊活动后用柳条穿剩下的蒸食。立夏时用油煎了给小儿吃,说不怵夏。
【清明结善缘】
【北平岁时记(民)】中记有:“北平旧俗,清明前数日,世家皆熬‘大米粥’以散乞丐,谓之结善缘。”此习俗“即寒食节之遗俗”。
寒食节禁火,三天吃食以冷熟食为主。《荆楚岁时记》中记有:民间“禁火三日,造饧大麦漩粥”。《玉烛宝典》上记有:“今人寒食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沃之。”这就是将大麦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此粥凝固后,吃时盛到碗中,上面倒蜂蜜食之。
冷熟食还有“枣糕”。《遵生八笺》中记有:“以面裹枣蒸食,谓之枣糕。”据说老北京的小吃“馓子”也是寒食节的冷熟食。《帝京岁时记胜》中还记有:“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清明善举】
清明节时,庙宇、道观和社会上的一些组织,都会举办慈善活动。《帝京岁时纪胜笺补》中记有:“清明济孤之举,今年仍有,但不若从前之盛,京中富户日少,则捐助之款亦少故也。”《帝京岁时纪胜》中记有:“赦孤。广宁门外普济堂收养异乡孤贫疾瘵人,冬施粥饘,夏施冰茶。育婴堂收养弃掷婴儿。两堂清明日捡拾暴露骸骨及幼殇小儿殓葬,或化而瘗之,复延僧众施食度荐,名曰赦孤。又祭厉鬼者,是日设仪仗陈鼓吹前导,舁请城隍圣像出巡。于城南隙地奏乐荐享,中设神位,傍列孤魂座祭赛,焚其楮帛,名曰济孤魂会。盖仿古厉坛之遗意焉。”
【清明观风】
《燕京杂记》中记有:“都人谓清明日风作,则一月内无日不风,亦无日不沙。”《京都风俗志》中记有:“此日有风,则过四十五日始止。谚云:‘清明刮了坟上土,大风刮到四十五’”。
【清明新茶】
《北京岁华纪》上记有:清明日“后三日,新茶从马上至,至之日,官价五十金,外价三二十金不一,二日,即二三金矣。”
【清明娱乐】
老北京人踏青时的娱乐多是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等。
“蹴鞠”古时一种类似今日足球的运动项目。据传该运动项目起源自战国时期,盛于宋代。清代又出现了“冰上蹴鞠”。可参看前面第三篇。
“放风筝”参看前面第三篇。
“荡秋千”参看前面第十八篇。